2006-08-17

轉型正義與霸權

自從七一五聲明以來,兩篇重要的「補述」是吳叡人的「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和顏厥安的「轉型正義更需要道德」。 雖然道德論述仍然是主軸,但是吳叡人關於轉型正義的補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轉型正義的視野來避免相對主義的泥淖(限縮了「誰說了就算」的自由詮釋空間)。 而顏厥安的文章則是提到了(雖然沒有深入闡明)霸權的概念。「轉型正義」和「(文化)霸權」提出後,可以知道的是這些語彙、視野、概念,是不會被其他倒扁 勢力所接受的。畢竟這兩個視野是明白地挑戰反動的勢力。這點,是重要的差別。


這兩個視野之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差別。在當今台灣的政治環境裡,提「轉型正義」可以視為一種應然的史觀;而提「文化霸權」則是一種實然的認識。民進黨本身 從未精緻化轉型正義的概念,使她在執政後的價值和行為準則失去了方向(完成執政似乎就影射著人民主權史觀的終點)。而文化霸權,則是指出民進黨取得了政 權,但這個政權仍然受制於歷史集團的霸權。顏文提到:
此一轉型遲滯主因在於,既有的文化、媒體、官僚與財經霸權擅長於轉型亂局中「保有」國會多數席次與行政司法機器,故能以合法性來阻撓轉型正義實現。臺灣的現況就是如此,因此嚴格言之,臺灣的合法性體系從來就沒有真正「政黨輪替」過。

即使真以泛藍為「敵人」,亦請注意,泛藍不但持續擁有國會的合法性,最近更頻頻利用既有的文化霸權優勢在塑造其道德制高點,兩年後,也許連民粹正當性與權位都贏走了。屆時民進黨或本土政治力,將不是落得一切從頭開始,而是沈淪入不知從何開始的窘境。


關於顏文有一觀點則似乎有點問題,顏文提到:
因為唯有此等同時身為「被迫害者」「被剝削者」與「被歧視者」的人物典型,並持續以「追 求正義實踐」的「高道德標準」展現清廉奉獻與尊重包容多元,方能以精神力引領凝聚群眾的信念與行動。在取得廣泛的民粹正當性權力後,即令未有國會多數與行 政機器,亦能漸次推動轉型正義的法治實現。

面對文化霸權,顯然不能靠列寧的先鋒隊,但是顏不去談葛蘭西的陣地戰,反而寄望於道德的「人物典型」的精神力來引領凝聚群眾的信念與行動?這點是很奇怪的。難道說,林義雄可以推翻文化霸權?林義雄或許可以推翻扁,但是絕對不會是文化霸權。


參考閱讀:請用「價值」說服我(三面大旗,直指著既有歷史集團。但是有張旗子已可以收起來,有張旗子卻即將被折斷?)民進黨可以拿阿扁來祭旗,但是不代表整體策略是正確的。又,老李要搶的是哪一把旗?國民黨要搶的是哪一把旗?
舊來文閱讀:對民進黨本質的一個提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