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者誤黨
最怕的就是有權力的學者政客對政治事務下指導棋。
學者站在學術基礎上對公共事務提出批判是一回事,但是學者轉形成了政客時,很多事都變複雜了。
政治判斷或許可以透過學理基礎來強化,但是政治判斷最需要的實務經驗。 學者擅長抽象化論述,或是套用理論架構來分析事情,但是抽象化、概念化、架構化的同時,往往會脫離了脈絡、脫離了基層。 抽象化概念化幫助了思考,但是確有可能傷害了溝通方式。 簡單講,就是你根本聽不懂基層在講什麼,基層也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因為你用了太多術語。
有人說過,最強的商業人才都在企業裡面;最弱的商業人才都在教MBA。 學者往往認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指學術研究)難度高不是一般人能處理的;而認為別人的東西(基層黨務和公共事務)難度低,他們必能駕輕就熟。 試看林嘉誠、張景森、林中斌、蔡英文等,他們也是學者從政,現在的學者黨官,真的有比這些人高竿嗎??
民進黨引進學者到黨機器,這也不是第一次(他們不是第一批,他們的表現都有對照組!)。但是顯然施明德當黨主席時加入民進黨中央的學者,表現就遠遠的超過現在的黨中央。 林萬億、林向愷、管碧玲、游盈隆、林忠正,在民進黨在野時期進入黨中央,也沒有以學術面貌指導黨機器。 他們除了協助建立起政策研究和民意調查的能量之外,也學習如何作一個黨工。 他們不把自己的學術基礎和學術人脈當作救命仙丹。從學者轉型成政治人物(高級黨工、縣市政府政務官、國會議員、中央政府官員),需要的不是高傲的姿態, 而是謙虛的學習。這幾位早期入黨的學者或許有些人有爭議,但是,他們比現在學者黨工好的地方是,他們沒有學者萬能的自戀心態。
要談救國,要先談救黨。但是如果要談救黨之前,要先談救黨中央,這樣不是很累人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