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0

派系、派閥、青壯派

早期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在策略路線、政策主張、政治甄補和結盟方式的差異是明顯的。
一個政黨裡面,有不同的「產品」相互競合,有激烈競爭,有分進合擊,也有妥協折衷。
就連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早期集結人馬時,也會打出正義、福利國、公義的旗幟。
派系之間有一種「方法論」的爭執。這有點類似中國歷史上東周百家爭鳴的味道在裡面。

時至今日,派系變成以諸侯為主的派閥。誰能分的出蘇系、謝系、游系、扁系、新系(新系從工、農、環運轉成產經建研會、金管會證交所、兩岸政經學會,勉強還 算的上是派系,只是「方法」改變太多)真正的差異?勉強的要找出其中的差別,或許是不敢明講的兩岸政策主張。曾幾何時,民進黨內山頭的小差異(如果存在的 話)已經被侷限在台中關係裡。台中關係之外的政策主張到底在哪裡?不要說差異主張,連一致的主張是什麼,恐怕也沒人弄得清楚。現在的情況,也有點像是東周 末期的狀況,人人都是縱橫家,講合縱連橫的權力計算把戲。

在這種情況下,青壯派又代表著什麼社會基礎?在派系結構轉變成派閥結構的生態裡,很難去追溯不同青壯派在意識型態、政策主張、策略路線的系譜關係。恐怕只 能用權力關係來分析:老闆是誰(蘇謝游扁新)?老闆們的表現會不會扼殺自己未來的權力競逐。當前青壯派的結合,只意味著「老闆是誰」的權力競逐邏輯,已經 被更強大的「老闆們會害了自己」的權力焦慮所取代。

易言之,要問的問題是:青壯派的集結到底是什麼原因?要切割什麼?有人把這比擬做是後排議員的反叛。其實沒有這麼浪漫。民進黨黨內政治由派系結構轉成派閥 結構的過程中,除了權力邏輯改變,心智狀況也改變了。怎麼講?派系政治本身還有某種程度的集團色彩;反觀派閥政治,本質上就是個人英雄主義衍伸出來的父權 關係。從集團主義轉成個人主義的狀況下,青壯派是因為個人政治前途而集結的推論,應該也可以說的通。這種推論怎麼驗證?假設民進黨前途一片看好,這些青壯 派會跨派閥集結嗎?恐怕不會。在前途一片看好的狀況下,「各位其主」會高於「青壯派集結」。

以上講的只是在國會裡面的公職青壯派。其實民進黨還有另一類的青壯派:黨職青壯派,這裡就講是智庫派好了。智庫派由學運世代右派大哥帶頭(也算是小派閥),政治實力、政治經驗和與民進黨的淵源遠遠不如公職青壯派。唯一或許能打出來的招牌,就是似是而非的「論述能力」。在游錫堃的羽翼下,他們還沒有面對來自公職青壯派的挑戰。但是公職青壯派與智庫派摩擦出火花,應該是遲早的事。公職青壯派當前不可能與行政院衝突,也沒有實力制衡總統府權力核心,黨中央終將(需)成為鬥爭的場域

綜觀當前的公職、黨職青壯派,並不是因為理念而集結的。兩股勢力在理念理想上,遠遠不如十年前早夭的新世代。反觀,學運世代左派大哥現在在做的事,或許會在五年後走出民進黨的新路線。只是或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