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1

20010516 客觀評估扁政府一年來的施政座談會(台教會2001)

〈客觀評估扁政府一年來的施政〉座談會

時  間:中華民國90年5月16日19:00~21:00

地  點:台灣教授協會

主辦單位:台灣日報、台灣教授協會

主 持 人:林立(台教會副秘書長)

與 會 者:李永熾(台灣大學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鄭先祐(文化大學教授)

許松根(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李憲榮(長榮大學教授)

整 理 者:潘彥蓉


政黨輪替的意義

林 立:

這 一年來對於新政府的施政觀察,皆流於微視的角度,比較的都是各項政策在新舊政府間的表現,缺乏從客觀、巨視的角度來看待。政黨輪替是一個由非民主文化進入 民主文化的一種歷史追求過程,要克服許多反民主的體制和文化障礙,例如過去我們受到漢民族生活習俗、觀念的宰制。再加上台灣有她特有的不利因素,例如一黨 的長年執政,所造成的黨國體制、戰爭外患、內部國家認同的分歧以及憲政體制的矛盾和荒謬性。請問在這一年來,施政的情況並不是很理想,這些不理想的情況是 由上述哪些問題造成的?

李永熾:

這 一年來,雖然是在政黨輪替的印象中度過,但事實上,台灣有沒有真正進入政黨輪替的局面,我表示相當大的懷疑。我們知道,政黨政治中,每一個黨應該有其明確 的理念與政策方向。但我們發現,這一年來,不論是執政黨或是在野黨的政策方向和理念,事實上並未很明顯的表達出來。也許在執政黨方面,一開始並不標榜推行 黨的理念與政策,只是強調全民政治,甚至於為了克服少數政府的議題,想了很多非政黨政治的方式。所以我覺得,這一年來對於政黨政治的理念,幾乎沒有真正地 實踐。

其 次,在野聯盟在核四議題上結盟,就議題結盟而言,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核四問題過了之後,他們還一直結盟到今天。在政黨政治中,沒有這樣 的現象,豈可不管政策同不同,就一直結盟下去?這會給人一個很嚴重的印象,就是在野聯盟的成立,只是為了抵制執政黨的政策與措施,這顯示了台灣的政黨政 治,有它不成熟的一面。所以如果台灣要走向成熟的政黨政治,我覺得每一個政黨,應該有其明確的政策和理念,這樣才有政黨輪替的意義,不然現在說政黨輪替, 我覺得都是假的。

中 國政策方面,我覺得執政黨一開始走第一步,就走錯了。執政黨未考慮中國政治本身,總是為了強權如何吃掉弱者。以為向中國表達善意,中國就會放鬆對台灣一切 侵佔的可能性,這是對中國過去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辯證的策略,沒有明確的評估與瞭解。甚至我們最近也可以發現,執政黨以為對中共表示善意已經獲得很好的 成果。就如陳總統所言,在他執政一年中,兩岸很和平,中國對台灣沒有任何粗暴的動作。我的看法則與他完全不同,中國現在把台灣的經濟完全吸住,不必用很大 的壓力來對付台灣,只要把台灣的民心全部拉過去,他們就可以獲得最高的勝利。我們沒有考慮這一點,以為對中國表示善意,回應了一種中國不以強暴方式對付台 灣,就是一個好的方法,我覺得這是很有疑問的觀點,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我解除心防的方法。執政黨沒有考慮到,事實上中國不需要怎樣對付台灣,因為台灣內部裡 就有一批人,替中國對付台灣。因此每天任何一個議題,這些人都會以「是不是台獨」來壓制台獨的聲音,壓制政府走向台獨的方向,以便往中國走。我覺得這種辯 證矛盾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施政未能盡如人意的原因

陳儀深:

要評價扁政府一年來的施政,如果從516日媒體所做的施政滿意度民調來看,一般民眾有45%是滿意和非常滿意,46%是 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數字相當接近。這似乎也合乎我們一般的常識認知,以目前政黨對國家共識的分歧,要對扁政府做一客觀的評估,的確不太容易。雖然最近的 討論中,新政府執政一年是毀譽參半,但是在一般民主國家改朝換代、政黨輪替之後,應該達成哪些目標,或者民進黨自己原來揭櫫的目標,不論是社會福利或非核 家園,種種理想達成的部分也是有限。但是在評價時,我覺得應該注意一個態度的問題,像今日報載總統昨天接見北美僑界訪問團,關於小樹、老樹的問題,明明陳 總統所說的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比喻,陳總統並非自比為小樹,但是國民黨的中常會及92.1電台都嘲諷陳總統自比為小樹,是為了要逃避責任的說法。我覺得這種討論,就變成一種口水戰,是沒有意義的對話。

要 認真檢討執政黨施政未盡如人意的原因,應該要有比較嚴肅的態度。我個人認為,第一個是台灣社會共識缺乏。當對於國家的目標有這麼多的分歧時,很多事都會被 泛政治化,一些不相干的事都會歸結到根本的問題。一些重大的政策,例如工時案,本來是可以好好辯論的,但最後卻變成政黨鬥爭的標的。而核四問題,應該可以 有理性辯論的空間,但最後亦與罷免案糾纏不清,罷免案其實是非常你死我活的,而且就目前的憲法設計來看,以在野黨的數量要因細故造成罷免的風潮,其實並不 難。好在台灣社會還有相當的民間力量,在適當的時候站出來,止息這場風暴。所以共識的缺乏,是目前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 二是憲政體制的困難。國民大會、監察院、立法院如照原來的憲政體制,共同相當於西方民主國家的國會,另外還有總統。當他們來自不同政黨時,或者說國民大會 的多數黨和立法院的多數黨是不同政黨時,都會發生嚴重的問題。過去之所以還可以度過幾十年,是因為國民黨一黨獨大,才沒有出問題。一旦現在發生總統是一個 黨,立法院是由另外一個多數黨組成時,可以想見是相互掣肘。今天會把體制認為是雙首長制,其實也有勉強之處。最近在討論要不要組聯合內閣、是不是年底選完 就一定要組等問題,這些都忽略了我們與法國的雙首長制有很大的不同。法國的總統必須主持部長會議,法國總統具有主動解散權,這些在目前的台灣體制是沒有 的,因此會碰到很多尷尬的情況,分享權力就能解決問題嗎?抑或用理念的說服?這會使得當政的人左右為難,也會使得在野黨有很多的誘惑。

第 三是決策風格。就陳總統個人而言,他的決策風格,確實有應受批評之處。無論是兩岸關係,比如統合論的意義究竟為何?似乎幕僚作業還不成熟,就端出來了,等 到引起批評之後(當然這個批評包括在野黨的肯定,對岸也很高興),陳總統又表示,不要看到統字就如何如何,說它只是一個過程,即又將問題模糊掉。如果在統 派來看,陳水扁好不容易建了一個功勞,又自我毀壞,反之則是另外一種說法。牽涉到重大政策時,我認為總統不可輕率發言、輕率改變,例如核四復工與否也是同 樣的問題,當憲政上的疑慮,已經透過大法官會議解釋,乃至於台灣法學會的憲法學者都已經做了論斷,陳水扁儘可以在合憲的空間裡有所決定,可是他後來還是改 變了原來的決策,理由是要遵守憲法,這是很牽強的說法。這就是涉及到決策風格的問題,恐怕也是往後這兩、三年,總統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李憲榮:

我想就阿扁新政府一年來的表現作整體性的評論。就新政府的表現而言,我只想給55-60分,表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國民黨執政五十多年所累積下來的問題和弊病實在太多,例如官僚體系的做官心態和怠惰習性,很難在短期內改變過來,新政府上台所承接的官僚體系不能配合其政策。

第二,一個在野黨過去是長久的執政黨,成為在野黨之後,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不能理性問政,只是一味要讓新政府出醜。在野黨的主要力量在立法院,因此利用其在立法院的權力作非理性的杯葛和刁難,使新政府難以展現其執政。

第三,政府本身缺乏中央政府的執政經驗,到處顯現生澀的作法而常有出而反而的情況發生,顯示政策的決策過程頗有缺陷和瑕疵。另外,新政府政務官還摸不清政府體系的決策和執行的訣竅,以致政策常難貫徹。

第四,控制台灣媒體的所謂「主流媒體」(即統派媒體)頗有反扁情結,常故意在媒體上扯新政府的後腿,引導不利新政府的輿論,打擊新政府的士氣,並引發民間對政府的批評。

第五,「中華民國憲法」經過六次修改後,憲政體制極為混亂,尤其是第六次的修改,大幅度地改變中央政府的權責,而新政府是首次實行這種體制的政府,沒有前車之鑑,自然會有更多的問題。

「九二共識」、國統綱領與
「統合論」

林立:

兩岸的僵局是卡在我方對九二共識的不願承認,請問國民黨本來就是統派政黨,所以在92年 時達成「一中各表」,這毫不意外。國民黨這種做法是違反國民主權原理,也是強姦民意的。但是新政府卻是瞭解到,承認一中的危險性與必須尊重國民主權原理, 所以不願意承認一中,這是完全合理的。可是為了怕中共的激烈反彈與國內統派的韃伐,所以寧可玩文字遊戲。我們大可以說國民黨承認一中是強姦民意的,違反國 民主權原理,所以我們不接受。但是我們卻在中共的打壓、武力威脅與國內統派的打壓下,不敢把真話講出來,而故意玩文字遊戲,這是不是顯示出國內獨派力量在 發聲的權益上,極度被壓縮。

李永熾:

我今天看了「李登輝的執政告白實錄」,對於九二共識,書裡說根本沒有所謂的九二共識,而是以國統綱領來作為基礎,但是中國方面一直用「一個中國原則」逼國民黨承認。九二年共識並沒有很明確的內容,因此在92年 時國民黨一直用國統綱領來搪塞,所以我覺得國統綱領是一個值得我們檢討的問題。九二年共識是國民黨、親民黨或新黨很重要的策略。陳水扁剛上台時,他對中國 表示善意,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黨派對於陳水扁寄予極高的期望,也是陳水扁的聲望達到最高點的時候。但是當進一步要逼他面對一個中國原則;或以一個中國為前 提的九二共識時,陳水扁提出「九二精神」,就是主權擱置。當陳水扁承認九二精神,而不是承認九二共識時,我們發現陳水扁在統派的聲望,一下就往下掉。這一 點我覺得,在策略上陳水扁錯估了國民黨、親民黨以及新黨對於一個中國政策的作戰方式。他這次又再度錯估,認為他就職以來,對中國表示很大的善意已獲得很大 的成果,中國方面對他沒有什麼動靜,甚至和平也要來臨。

我 們再看統合論,就更令人心驚膽跳了。剛才儀深兄說的很客氣,統合論還沒有成熟就端出來了。我用更尖銳的方式來說,他根本不瞭解什麼是統合論就端出來了。因 為統合論中,有一個國家內部的統合,另一個是地域的統合。提出統合論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如果以內部統合來說,要形成一個民主國家,如果陳水扁用國統綱領作 為台灣未來指標時,就變成中國內部的統合,統一變成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我覺得陳水扁若將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和統合論銜接起來,台灣就沒有希望,台灣就 變成中國內部的統合問題。所以我覺得他提出統合論是非常不聰明的,幸好他沒有承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是一個中國,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個中國原則。 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應該要比李登輝更往前走一步。我覺得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失敗,李登輝是一步一步克服很多問題,他最初廢除戡亂,等於宣布內戰終 止,從這裡衍生出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然後又衍生出一個主權兩個治權的觀念,在世界上國家的主權和治權是合而為一的,但他硬將此分成兩半,就表示一個中 國分成兩部分,往前進一步,就出現了「兩國論」。但為什麼要加上特殊二字,很明顯的是為了照顧國統綱領的層面,我覺得這是李登輝不夠進步的地方。我們獨派 應該是從兩國論往前進一步,亦即一中一台,中國歸中國,台灣歸台灣的論述。但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年來陳水扁從兩國論退縮回來,在兩國論和九二共識中游移, 變成要說陳水扁是獨派也不對,說他是泛統也不對,造成很大的模糊點。我覺得這是執政一年來,讓獨派人很困擾的問題,獨派的人在這方面,也不願意多用心思去 思考,要如何往一個台灣的路線走,而不是往兩個中國的路線走。我覺得這一年來,不僅陳水扁在兩岸問題的決策上有其問題點,甚至我們獨派問題點也是非常大, 因為我們沒有思考要如何走我們自己的路。

鄭先祐:

外交對國際而言,應該是講究實力原則。李登輝怎麼講都可以,只要你有實力,人家就會尊重你。口號都可以談,你要一個中國、兩個中國或三個中國也沒關係。

李永熾:

但是我覺得,除了實力之外,還包括意志力。如果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把我們自己的意志力全部消失掉,以後三通、四流都會變成很正常的事情了,所以實力原則也是有它的範圍,內部所有國民意志力的集結也是很重要。

憲法問題與民主文化

陳儀深:

我 記得民進黨的謝長廷主席曾經說,憲法一中不是問題,就是說以中華民國憲法來看,廈門和高雄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我當時的批評是,說話的時機很壞,因為當 時緊接著陳水扁所說「不排除台獨這個選項」,謝主席就說不排除統一,相互對照的意思是很不好的,是一種很大的改變。政治人物有追逐選票的共通性,如果社會 繼續處於一種分歧狀態,要期待有理想、有堅持的政治人物出現,恐怕很困難,我覺得我們還是要誠實地面對憲法的問題。從某個角度來看謝長廷所說中華民國憲法 其實就是一個中國,並沒有錯,看你說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用來證成我們不要抗拒北京政府,我們就接受一個中國好了,我們當然堅決反對。但如果是用來 指出「國王的新衣」現象,說明大家不敢面對這個問題,當有人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主張確定領土範圍乃至制訂新憲時,就會被指責是要挑起族群問題、破壞政治安 定,但這個問題不解決,還繼續會是一個動盪的根源。

台 教會是一個社團,我們關心這些問題,除了面對執政黨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面對社會,我覺得台灣的社會、台灣人民的自我承擔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以為政黨輪替、 某個人執政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種心理其實早就應該要放棄。自我承擔包括一種文化的養成,即碰到天大的爭執,都可以理性討論、多數決。民主自 由文化的生根,並不是一翻兩瞪眼馬上就可以處理主權的問題。用公民投票制度解決重大政策爭議,是馬上可以做也應該做,但是立法院到目前還沒有通過公投法, 這是立法院的懈怠。在策略上,我覺得短期內立刻有效果的就是要求「正常化」,因為正常化自然就台灣化,包括以前戲院要唱國歌,現在兩廳院還要唱國歌嗎?有 關這一類的中國殘留,如果大家都認為不必改、不必急著改,顯然還是很不正常的。所以一方面對於執政黨或統治者要求前後一貫,以及對於台灣前途比較負責任的 的言行之外,我覺得我們在面對社會的時候,在策略上要加強這方面,而不是訴諸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來解決問題。這點在台灣社會,尤其在媒體、晚上的call in節目所表現的來看,顯然還是非常缺乏這種文化,這才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鄭先祐:

內 部的整合很重要,我非常同意。內部的整合,我覺得陳水扁政府,在這方面主張的力量太過薄弱,不僅在兩岸的問題,其實核四的問題也是一樣,我們看不出新政府 站出來,非常勇敢地面對、宣導核四應該停下來。他躲在後面,不曉得在幹嘛?兩岸問題也是一樣,他似乎沒有主張。我覺得當一個政府的領導者,他應該要有主 張,為了主張,雖敗猶榮。就算沒有辦法做那麼多,但是提出主張之後,他可以帶動風氣。他可以使用國家機器,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綠色執政代表綠色主張?

林立:

民進黨是綠色執政,是不是在產業、能源與經貿政策上都實現了綠色主張?

鄭先祐:

「只 寫口號或是關鍵詞,將沒有辦法得分」,這是我給學生的考試須知。同樣的口號或是名詞,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或是內涵。號稱綠色執政,其執政內涵不一 定真的是能夠合乎綠色執政的原則。整體而言,新舊政府在經濟和環保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過去的舊政府時常喜歡說「雙贏」,或是「三贏」,或是說「兼 顧」,新政府的閣揆同樣也說是要雙贏。然而,這些都只是口號。以我們的瞭解,有贏家然必有輸家,贏者的利益,必要有輸者來付出,沒有所謂都贏的。

分 幾個方面來看,在產業政策部分,我們現在在產業上,仍然是所謂的高科技,或是矽島,或是資訊電子,或是所謂的生物技術,這些仍是口號、空中樓閣、無根的, 有些更是違反綠色原則的產業,至少是不合乎綠色原則的產業。譬如:高科技,往往流於口號,欠缺界定。資訊電子,來自政府的補貼,以及污染的問題被隱瞞。生 物科技更是無根的、空中花園的產業。其產業的價值被過度誇大,其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在全球市場上的風險,刻意的被忽略。對產業出走的問題,也是沿用過去根 留台灣的口號。若是按綠色的主張,不適合台灣生態環境的產業,就應該要出走,不應該留在台灣卡位。我們要呼籲的應該是「果實回歸台灣」。根可以出走,因為 根是吸收營養的,生產出來的果實,需要回流,而不是外流。假如我們根留台灣,生產的果實卻外流,這是在耗損台灣的資產。

在能源政策部分,同樣也是沿用過去舊政府的政策。核四的停建,看來只是政治的考量,而不是自然的淘汰,這也造成停建核四的困難。新政府官員對提出停建核四,口徑並不一致,而且明顯地並沒有運用國家機器盡力地宣導為何要停建核四。

經 濟、能源、甚至是生態環保的政策上,承襲舊政府的大量開發策略,也可稱為「耗盡策略」。而且,在政務的人事上,同樣也是沿用舊政府的人事,或是與舊政府有 同樣理念的人事。政務官的理念與過去相似,政策也是延續過去,仍然是以開發為主導的政策,如此的結果,經濟發展的表現,最多也只能如同舊政府時代。何況在 過去開發主導的經濟,早已經超越台灣生態環境的承載量。已經耗損的環境狀態,當然難以承擔持續的發展,衰退終究是必然。

李永熾:

我覺得陳水扁一直拘泥於39%的得票率,其實不必拘泥這些東西。

鄭先祐:

39%是 支持他的選民,一定要提出理想,才能爭取到中間選民。假如不提出你的主張,我想可能原來支持你的,都會流失掉。中間選民的改變有限,因為主張沒有提出來。 人是朝向主張在生活,有主張才有生命的意義。其實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有主張,所以當你給他主張時,其實會產生一種意義,意義會產生力量。但是我覺得陳水扁的 執政,通常「以民意為依歸」,時常做民意調查,看大家在想什麼?他就往那個大家想的方向來走。我覺得這是屬於政客的想法,當了總統之後,應該要揭櫫政治的 理想,應該要打破這個迷思。我們期待未來的民意要有理想,這方面陳水扁做得很差。因為很差,所以讓我們覺得台灣未來前途堪憂。他沒有提出一個強烈的理想、 主張,我覺得這會造成國內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很大的問題,也是我最不滿的地方。

李憲榮:

阿 扁政府本身確有應該檢討的地方。第一,上台後,阿扁政府太急於與在野勢力和解,反而不顧他的忠實支持者,明顯地表現在他就職後的在言論上和動作上,因此使 在野勢力更加囂張,而他的支持者極感不悅。在這種情況下,在野勢力更敢批評政府,而阿扁的支者並未挺身而出,為阿扁出聲。

第二,在用人方面,阿扁政府受太多的羈絆,沒有跳脫舊政府用人的方式,當然並未做到「適才適用」的原則,新政府裏實際上充滿不是很適任的人員。這種情況不但沒有發揮新政府的力量,反而成為它的負擔和社會的批評,尤其成為在野攻擊的對象。

第三,新政府的立場往往不夠堅定,沒有堅持其競選時的承諾。一有反對的聲音就退縮,甚至全盤自我否定。政策的搖擺不定,當然不能創造良好的政績。

第四,阿扁總統一上台就有追求連任的心態,換言之,他有患得患失的心理,想爭取最多人對支持,帕得罪某些人或團體,以致於不敢放手而為,猶豫不決的情況到處可見,顯得缺乏魄力。

失業問題有多嚴重?

林立:

請問許教授,目前不景氣的原因,是因為國際性的景氣循環.,還是因為戒急用忍政策?而三通會帶來正面的效應,還是剛好適得其反?

許松根:

目 前當然是非常不景氣,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失業率從三點多要往四走;幾個經濟單位對經濟成長率的預測都是調到四點多。最近的數據看起來,出口成長率下降, 製造業的投資金額也不大。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有好幾方面,一個是本質問題。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事實上台灣這一、兩年正在面臨結構的變遷、產業轉 換。轉換有部分是因為,這幾年我們在外匯的管制放鬆,台商開始做對外投資,因此造成很多的轉變。另外一方面是與國際有關,這一年當然美國是不景氣。美國的 聯邦基本利率,去年到今年從6.5降到4,是相當大幅度的調降,顯示出美國的不景氣。美國的不景氣影響我們的出口。

此外,我會認為是因為中國的積極招商。中國從過去就一直對台商相當有興趣,提供種種優惠條件。這一、兩年他的優惠條件,有些實在是不近常理,雖然法律上有規定,例如若干年的減稅等等,但是為了吸引台商,法律規定可以不顧。他們這樣做,加速了台商到中國投資。

第 三個層面,我會覺得是政黨輪替的關係。大家都瞭解,過去國民黨執政五十年,國民黨也經營企業,因此有滿多的親密黨友是業者。過去因為是國民黨執政,這些親 密的黨友有很多的生意可做,也比較容易借到錢。但是因為政黨輪替之後,有些生意他們沒有辦法做,必須與大家公平的招標、競標。融資的部分也不像過去,譬如 過去因為你是資政,本來不應該貸給你,可是還是貸了。還有一個傳說是,國民黨因為下台,所以他必須賣掉一些股票,因為他無法用這些股票,借那麼多錢,有些 人認為這也是原因之一。

最 後我會認為是扁政府的施政問題。新政府執政滿三個月時,澄社寫了一個「針貶」萬言書,財經的部分是我負責擬稿。我當時提了六個建議,譬如要先確定施政的理 念,以及新政府需要一個專責的機構,負責財經政策的統合、協調與追蹤考核。我還建議,如果要沿用舊有的措施,要好好考慮是否真的有效果,譬如股票護盤、紓 困問題等等。所以總結來看,目前的不景氣,要完全怪新政府,可能有點過份,因為整個大環境在變,政黨輪替的問題,也是大家一起參與造成的現象。我們當一名 學者總是比較理想,很多人支持陳水扁選總統,是希望他會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做法,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目 前看來,專責機構部分,我側面的瞭解是有兩個管道在做這方面的事,一個是經建會,另外一個就是行政院內部,行政院賴英照副院長最近延聘了中研院經濟所的所 長胡勝正為政務委員。換句話說,有經建會這樣一個專責的機構,又在院裡面有賴副院長、胡勝正等專家,這部分可以比較改善。經建會這部分我比較確定,但是在 行政院的體系裡,到底有沒有一個team專職負責,我就不知道。我前陣子,看了一份雜誌,不知道是真是假,說胡政務委員在那裡沒有什麼事情做,滿可惜的。沿用舊有的措施部分,護盤的部分已經沒有做,這是滿好的現象。抒困的部分還在沿用,我覺得到底被抒困的對象,要符合何種標準才要繼續抒困,這些都要考量。

在 施政理念部分,我不覺得新政府有遵照陳水扁競選的承諾,是一個「小而美」的政府,目前看起來還是滿大的,有沒有很追求美,剛剛從環境的綠色執政來觀察,好 像還有待加強。我覺得整個財經結構上有一些問題,如果陳水扁在任內,不要管要不要連任,應該去思考如何為台灣建立一些制度,對未來整個發展是有幫助的。例 如現在炒得很熱的金融機構的再造,距離現在還有三年的時間,這部分如果能夠完成,台灣就脫離變成日本那種病態的現象,這些都是要考量的。

失業率的部分,在我看來,失業率3%或4% 是一回事,歐美國家的失業率也都滿高的,但是關鍵在於,即使在經濟上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從社會福利來考量。我們現有針對失業 的福利政策,是對的嗎?是好的嗎?在我看來,很多是抄歐美的。反正就是你失業,我給你錢,沒有考慮到尊嚴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去思考。

林立:

目前的失業率算不算很嚴重,這是不是一個結構問題?還有非外移不可嗎?這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嗎?

許松根:

目前我們還缺少台灣自然失業率的資料。失業率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有一些人在求職,有一些人離職換工作,在換工作的中間,社會上永遠有一批人是處在失業狀態,而且是自願的失業,這稱為自然失業率。以美國為例,在80年代自然失業率是4%,雷根時代則為6%。現在我們的三點多中,到底有多少是自然失業率,這部分可能要釐清。但是我自直覺的研判是,失業率三點多,我們自然失業率應該是遠低於此。我曾經請教過有關專家,台灣自然失業率二點多應該跑不掉,真正失業率大約是一點多。

應追求「小而美」的價值

鄭先祐:

我 認為社會應該要充分就業,台灣的失業率究竟是多少?我打問號,因為台灣失業率統計並不是那麼正確。新政府如果標榜綠色執政,譬如以能源來看,能夠將現在大 型的發電廠,轉變為再生能源。再生能源有一個特質就是小型的,小型就要多個,可以提高就業率,讓原來只要少數幾個人的大廠,變成數十倍、上百倍的人來經營 同樣的發電量。過去舊政府時代採取資本密集的經濟發展模式,來提高競爭力。提高競爭力,往往都是以降低人的薪資或降低環境品質的標準等方式,壓低成本來提 高競爭力。但是這種方式,已經無法跟中國或東南亞對抗,因為他們還有很多資源可以揮霍,但是台灣過去一直到現在已經揮霍得差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我 們應該要轉型,轉成為分散式,以智慧為本的,資本分散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樣可以讓就業人口增加,對環境也會比較友善。

此外,不要一直想要加入WTO,其實WTO以生態環保的觀點來看,很有問題。WTO會 促進全球性的耗損,他講究的是競爭力,在生產成本最低的情形下生產東西。而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往往是靠人為的方式,比如壓低薪資、壓低環境品質標準。這 會造成全球性環境的耗損,對整個受薪階級的福利以及環境狀態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們應該要作智慧轉型,叫做「智價革命」,意即不要再依賴過去耗損環境、壓 低工資來賺錢,應該提昇智慧價值的方式來發展經濟。這應該可以解決失業率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讓台灣在世界潮流中,能夠再創第二個可能的發展途徑。走過去的 路線是死胡同,對台灣而言是沒有前途的。

陳儀深:

剛 才所提的「小而美」其實是指一種觀念的改變,就以台灣的發展階段,相對於大陸目前而言,當然是有很大的不同。就像二十年前台灣的成長率,與今日不能相提並 論。所以現在談知識經濟,應注意先佑兄所提的分散化、在地化,包括電廠問題,前幾天新竹科學園區才又停電,還有「南電北送」等等,都是過去的舊思維。再生 能源、分散化、在地化,才是符合小而美的方向。如果一心嚮往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都要追求大、快、炒短線,目前中國大陸當然有很大的誘因。例如上海熱, 一定與非經濟的因素有關。

政 府政策要如何引導正確的方向,這恐怕不只是文建會或者是教育部的問題而已,而是在整個施政背後的價值、基礎的轉變。如果以民進黨或陳水扁所能扮演的角色, 應該要被寄予更多的期待,因為國民黨可能要承擔更多舊的包袱和思維。以民進黨或陳水扁而言,因為上任才滿一年,所以有很多的機會,還在整頓之中。

人 事的安排,從過去一年來看,還是不太敢大開大閤。所用的人比如說教育部長,我們很多社團的朋友都很不滿意。所謂的好不好,其實還是跟能不能符合競選的承 諾,能不能實踐黨的政綱政策方向有關。光從這點來衡量,就有值得批評的地方。所以除了比較抽象的部份外,人事的佈局安排上,新政府恐怕還是膽子小了一點。 有一個比喻說,一輛可以開到時速一百二十公里的車,陳總統實際上只有開四十公里而已,不太敢把這部車開足馬力。所以新政府的引擎是不是已經熱了一年,膽子 可以再放大一點。

漢語拼音反映大陸型思考

林立:

民進黨這個本土政黨上台,大家可能一直在期待,當然也有人擔心會不會走本土主體意識的教育路線,李永熾老師你覺得,這一年來新政府表現如何?有沒有激起統獨勢力在文化上的拉扯?

李永熾:

大家談到所謂舊思維、新思維的問題,我覺得談思維問題,文化是一個非常 重 要的層面。所謂的中國思維和台灣思維,我們第一個要考量的是,台灣與大陸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很明顯的,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社會,所以他的思考模式,會與我們 有很大的不同。從位置、風土的不同,思考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點。過去在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之下,都以大陸型的思考運用在台灣之上,例如憲法的結構。台灣的憲法 結構,是否應該有自己特殊的方式,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果憲法不是基於台灣人民的文化體系建構而成,而是根據中國文化體系建構而成,憲政體系本身 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與我們相距非常遠。未了解雙方的差異,往往會很自然的使用大陸型的思考方式,來考慮海島型的事物。

長 期教育的結果,造成我們很多院士,看起來好像很了不起,但他們的思考模式完完全全就是大陸型的思考。以拼音問題為例,如果我們對台灣的歷史風土有所瞭解, 我們會發現長老教會系統的拼音方式,已經行之多年。通用拼音是在台灣海島族群關係上建構起來的,我們為什麼要去用中國以五族方式建構的漢語拼音。如果改用 漢語拼音,很明顯就把台灣歸併到中國的體系,這完全是大陸的思考模式運用在台灣之上。如果陳水扁很清楚台灣的海島文化,他怎麼會用一個以大陸型思考方式的 曾志朗作教育部長?瞭解台灣文化,並不是要拒絕與其他文化的溝通與來往,但他們一下子馬上把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作一個奇怪的區隔,認為使用通用拼音就不能 與世界掛勾,用漢語拼音就能與世界掛勾,我不曉得這是何種思考方式?這種非常淺陋的思考方式,居然會出自於我們的教育部長。這表示五十年來中國的思考模 式,一直支配台灣。

我認為只有瞭解自己的風土文化,更容易吸納外來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體系。這一年來,尤其在教育方面很失敗,我們連文化體系都沒有建構,就隨著別人起舞。文化體系當然非一蹴可及,但是在態度上、心態上要如何去自我建構是很重要的。

奇怪的「毀黨、造黨」

陳儀深:

這 幾天民進黨也在積極地開會研商,要如何面對年底選舉後聯合政府的問題。我很驚訝,看到有些民進黨的學者,不是建議大聯合政府,就是要毀黨、造黨,也就是說 解散民進黨,我覺得大有問題。對於大聯合政府,我要問,台灣現在有到那樣的危機時刻嗎?有必要組成席次超過七、八十百分比的大聯合政府?會有大聯合政府的 思考,很顯然是把權力的分享當做萬靈丹,以為讓大家共同執政,就不會亂了,車子就會開得很平順。台灣的問題是不是只有權力分享的問題?之前所提的如共識的 缺乏,或者一碰到憲政體制的改革,統獨的紛爭就會跑出來,因此不是分享閣員的席位就可以解決。要分享,只要達成百分之五、六十的席次聯合,即最小獲勝聯盟 就可以了。至於毀黨、造黨,更是自我解消。提這個主張的人,還是對民進黨的台獨黨綱、過去的烙印,認為是包袱,必須要拋掉,民進黨才會一飛沖天,我認為這 也是幻想。民進黨會有今天的成長,其實應該要感謝以前有那樣的黨綱、黨章,以前有那樣的支持者,才會有今天的執政機會。所以我倒是贊成林濁水立委不久前所 寫的一篇〈新中間路線激化統獨、族群對立〉的文章,他認為模糊化的結果,國民黨或是親民黨並不感謝陳水扁,反而鼓勵了急統派,另外有些民進黨的支持者也因 而走向另一種極端化。

對 於選舉時的邏輯,剛才先佑兄也有提到,選舉時不斷地民調,以便迎合多數選民的脾胃,可以理解。但是平時執政不應如此,我也贊成先佑兄所言,政客比較斤斤於 民調,只求順應民意,是比較政客型的思考,政治家則應該會去改變民意。我們對民進黨成長至今日的觀察就是,他能堅持若干理想,才能以小搏大,才有今日相對 的成功。今天如果要把理想忘失,我覺得是本末倒置。比較正常的發展方向是,民進黨年底選後預料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差,不論是黨對黨的談判,或是與國民黨部分 立委合作,都是選後可預料的發展可能性。只要保持這種結盟的可能性,在既有的憲政體制下即可運作,不必預先對民進黨過去的承諾,政綱政策的理想,以為是執 政的包袱,我覺得這樣的思考方式,會使民進黨進退失據,恐怕會落入像日本社會黨不幸的處境。

李永熾:

我覺得民進黨內部都還沒有成長,就開始有「毀黨」的問題出現,這是很奇怪的想法。在執政過程中應該把黨的理想、政策實踐之後,再談其他。但這些都還沒有做到,就陷入權力的角逐或權力的腐化,這是滿可怕的作法。

鄭先祐:

我 們在反核的行動過程中,常常遇到中小學的老師,他們常常反應中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與現況不符的情形。我認為教科書中不僅是核電問題,還有國家認同等問題, 有相當多是需要修改的。台教會曾經做過中、小學教科書的體檢,我覺得新政府上台後,在這方面應該可以作一些努力。我還是要強調,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一定要提 出理想,不一定要改造民意,但是至少他要提出理想爭取民意。中間選民佔大多數,理想的提出可以爭取到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持。在政策、體制、教育及文化上,應 該要作很好的轉變,這對於未來的執政者都是一個有長遠影響的方向。作為一個總統,應該有責任作一些理想性的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