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4

第三社會黨面對的兩個門檻-綠黨障礙與泛紫障礙

目前分析第三社會黨的未來,尚言之過早。理應等到她的政綱(理念、意識型態、政策立場)和黨章(政治領導權的組成與決策機制的設計)出爐,才能做出更完整的理解。但是,這個以民進黨青年出身組成為骨幹的政黨,是否會是脫胎自民進黨的布爾什維克?答案是不會。第一、民進黨不會因為第三社會黨的出現而被取代。第二、骨幹份子以他們特殊的資歷人脈經驗理想,都無力改革民進黨,何以能改革社會?

雖然她的政綱與黨章還沒出爐,這個被其骨幹份子宣稱為「菁英政黨」、要做「國會關鍵少數」的政黨,其實已透露出其對台灣政治設想的邏輯。第一、作為一個「菁英政黨」,意味著這個團體並不走群眾路線。菁英(是誰?)先於基層運動的存在,他們的「代表性」就不會是基於基層運動由下而上的授權,菁英身份只是經過參照社會價值氛圍的自我認定。第二、不走群眾路線必然以走議會路線為優先,這由他們先推出內閣制而不是其他理念可以看出。走議會路線沒有什麼錯誤,但是要做「國會關鍵少數」,就意味著想要運用少數力量在藍綠之間作政治槓桿操作。這是純粹政治權力的問題。這也沒有什麼錯,但是不以經營選區為基本任務,不以國會多數為最後宗旨,權力先行、理念後行的鋪陳,就少了那麼一點感動人的正直。然而,儘管如此,以目前民進黨當權派的迂腐狀況,第三社會黨的出現還是令人期待。

不過第三社會黨還是會面臨到兩個門檻。兩個既有(曾有)的第三勢力設定下的標準要跨越。第一個要跨越的標準是「綠黨障礙」。姑且不論綠黨長期累積的組織能力、人才實力、議題能力,綠黨在宣傳理念的表現上,在去年選舉後,已經設定了一個標準。綠黨的主張在媒體與網路世界,感動了不少非綠黨的寫手。這是宣傳上的一大突破。重點不是綠黨的宣傳效果本身對選舉的影響,而是他們的主張能夠迅速得到的認同,進而擴散。第三社會黨是否能,如同綠黨去年選舉時,感動搖筆桿者主動投入政治宣傳,值得觀察。如果這點做不到,第三社會黨是不會超越綠黨的(注意,綠黨也是第三勢力);如果這點做不到,如何能感動其他政治參與較不積極的公民?光是賭爛是不夠的。

第二個要跨越的標準,姑且稱為「泛紫障礙」。泛紫的組織決策模式,有點類似團體黨員模式。亦即一個政治團體裡面,有個人黨員、團體黨員。最好的例子或許是英國工黨(工黨的執委會裡面有國會議員、選區黨員、也有團體黨員)。理想上,在決策過程中,團體黨員可以透過政黨平台把各自關注的社會議題推到政治議程裡,而不是端視領導階層個人政客的青睞與恩給。這樣的平台,可以給團體黨員在某些特定議題範圍上一種特殊的否決權,避免個人「菁英」政客,因為純粹政治計算(比方說總預算綁中選會),而出賣或妥協掉基本價值。這是共識決的設計。或是,在某些特定議題範圍內,給團體黨員加權的投票實力。這是多數決的修正設計。之所以稱為「泛紫障礙」,就在於第三社會黨有沒有辦法得到相當程度的基層團體支持。一方面要讓基層團體有一定的發聲管道和決策管道;一方面要尊重並維護基層團體的自主性,而不是當政治團體的附庸。這樣才有辦法讓第三社會黨與基層取得合作互信的關係。

從政治權力的爭奪來看,綠黨和泛紫都不能算是成功。但是在議題的被認同度(綠黨)和基層團體的結盟練習(泛紫),綠黨和泛紫已經設下了兩個標準。有了這兩個標準,綠黨和泛紫都尚未成功;沒有辦法達到這兩個標準(而且沒有像主要政黨類似的人力物力財力),第三社會黨如何能發展的比其他第三勢力前輩團體還成功?

「菁英」和「國會少數」是可以理解的的政治定位。但是除了國會加減法之外,綠黨和泛紫設下的第三勢力障礙,已經是微積分。期待第三社會黨的骨幹份子能夠從別人的經驗去學習,讓政治判斷更精密一點、並且做一個第三勢力組合的創新典範。成功必定能夠影響台灣政治,失敗也希望能刺激兩大政黨(尤其是民進黨)的改變。若要如此,真的要失敗地讓民進黨很有威脅感才行。而不是只期待選民在不分區欄裡面,分裂投票給第三社會黨。這個方式太卑微,傳達的訊息太薄弱、也不太正直。

[轉貼]黨的裂痕與「流」的陷落

蘋果日報2007.05.24

黨的裂痕與「流」的陷落 林濁水

在這次民進黨立委初選中,新潮流系敗選甚慘。

在不分區立委初選中,新系在全台有最多的縣市長,近兩打的立委,還有一批台北市議員的支援,而沈、羅兩人在初選都脫離原有的正義連線奧援,黨員竟能拿8969票,只比新系力挺的洪奇昌、田秋堇兩人略少。沈、羅在指標性的北高兩市更全面領先。
在民調方面,沈、羅兩人合佔20.78%,而洪、田兩人合計才7.18%。
2004年新系有洪、田和我三人參選不分區初選,合計黨員得票率23.61%,而如今只剩10.31%,上次民調三人都名列前茅,合計佔38.65%,是今年的5.38倍!

對改革無整體態度
戰果如此,電子媒體惡意地運用黨員和群眾的熱情信賴,顛倒是非的抹黑,當然是非常重要原因。 但新系在價值定位,戰略、戰術上的重大閃失,恐也難辭其咎。
2004 年,新系3人幾達4成的民調,新系既代表著「堅持而穩健的台獨立場」又代表「改革派」,而獲得支持,但三年來,一方面黨員群眾多成台商西進受害者而如同一 般國家走向「民粹的民族主義」;一方面扁、游為鞏固自己權力基礎全力主導原先黨員和核心群眾激進化,黨員和群眾都產生了疏離。
接著無論是黨政高層的腐化或民粹化都激起了另一股理性黨員強烈的改革渴望,這其間新系雖有少數人對這渴望呼應,但團體並無整體態度。
其 實改革派並非沒給新系機會,在社會對民進黨改革失望時,陳菊和新系市議員獲高度支持,就是改革群眾希望投射的結果,這樣的挹注彌補了新系議員在電視、電台 名嘴痛批而流失民粹派支持的損失且反獲高票。但許多人卻認為勝利是來自於刻意閃避新潮流關係所致。結果是在立委初選時失望的改革民眾流向沈、羅兩人,另一 方面新系又不願淪入民粹,終於兩頭落空,失去了過去在價值理念上領導的地位同時也失去了尋求支持的正當性。
這種閃避還強化了對方抹黑的正當性,其結果反而強化了對手攻擊的殺傷力。
在 這次初選中,謝團隊,以極高明而靈活的戰術操作成了大贏家:讓領導人和戰將分別採取完全相反的路線。在北市選舉時,謝以不斷呼籲扁早一點下台的方式和扁切 割以吸引支持改革群眾,穩住市長選票;另一面戰將全力批判其他倒扁人士以獲民粹支持而當選議員。這策略在總統初選時全盤套用,使主帥有爭民調空間,(謝雖 在游、蘇發動激進路線時,一度轉向而主張要推「一台憲法」且宣稱擁扁,但初選一過馬上回頭保護維護中華民國國號的決議文);至於其戰將則一如議員選舉,採 民粹路線以吸引大幅民粹化基層的支持。

失去領導的正當性
當民進黨基層因政治危機分裂時,新系既不能採謝系領袖、戰將切割成相反兩條路線並隨時調整說法的戰術,又無力以戰略整合出一條鮮明方向,以至於在不分區選 舉既輸給謝系等民粹派,又在民調還遠落於沈、羅之後。比較3月和5月兩次民調,顯示鮮明色彩的沈,羅,民調維持高檔不下,民粹派的四人均有上升,總体上升 了7.4%;而和置身爭議之外的溫和派全數下滑,翁金珠、田秋堇、游盈隆、許榮淑、周清玉等共降了9.6%,單單翁就從9.4降到4.9,十分驚人。
結論是戰局誠險惡無比,但價值的模糊以致在整体基層陷入路線焦慮時,失去領導的正當性應是新系是必須痛加檢討的問題所在。

2007-05-23

兩黨都喊窮

轉載:蘋果日報2007.5.23

兩黨都喊窮 馬幕僚領無薪

【顏振凱、蔡日雲╱台北報導】總統與立委選舉還未開打,陣營昨卻不約而同喊窮。黨工爆料,民進黨中央目前所餘資金只能撐到八月底,依黨中央推估,年底將短缺資金一億八千多萬元。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工作室自三月十八日開張已兩個月,據指出,幕僚至今都沒有領到薪水。


黨工爆料游應負責
民進黨中央本年度預算歲出為四億五千多萬元,歲入僅三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本來就短缺一億多元。今年前半年,黨中央開支驚人,僅餘一億九千多萬元;而今年下 半年,募款責任額、黨公職分擔金等收入預估還不到八千萬元,但推估支出卻高達三億五千多萬元,這還不含預定編列的一億元總統立委二合一大選特別預算,因此 預估年底黨中央將短缺一億八千多萬元。
據 了解,因應民進黨財務危機,幾位黨務高層今將密商解決之道。但有黨工指控,黨中央許多黨務活動開支,實則都是黨主席游錫堃總統初選造勢,游要為財務危機負 最大責任。還有人爆料,某位有志角逐百里侯的黨中央高幹,頻繁往返中部縣市跑個人行程,竟把車輛維修費用拿來報公帳。對黨工指控,黨中央高幹很低調,僅承 認「財務壓力確實很大!」


百萬開銷馬掏腰包
另一方面,馬陣營也為財務所苦。國民黨預定六月二十四日黨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提名馬英九參選總統,黨內人士指出,為符合《政治獻金法》規定,在正式提名前, 馬婉拒外界政治獻金與捐款,每月近百萬元工作室開銷全都由馬自掏腰包支付。但幕僚兩個月來都沒領到薪水,儘管有人表示願共體時艱,但也有部分工作人員私下 抱怨連連。
黨內人士並指出,黨內陸續挹注部分資金及人員投入輔選作業,但馬英九核心幕僚在內部會議卻明說,歡迎黨部挹注資金,但不希望黨部介入過多。

******************
A 以前的黨主席,拼了命募款。游主席公投名次衝排行榜第一,也來給個募款排行榜吧!?

B 游主席任內民主學院分配了多少預算?

C 民主學院訓練出來的黨務專員是否有參與「公投討黨產活動」?如果有,績效算在誰身上?黨部?還是主席?

D 民主學院的組織和組織部的管轄,是統一的還是分開的?

E 民主學院是不是一個派系?

2007-05-01

新潮流問題與新獨派問題

從蘇、謝之爭演變成「新潮流」與「反新潮流」鬥爭的氛圍,在認識上犯了嚴重的錯誤。
簡單講,新潮流的問題不能靠新獨派來解決;新潮流退位換來新獨派掌權,不見得是好事。
應該說,民進黨內有「新潮流問題」,也有「新獨派問題」。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層次,要分開面對反省。


什麼是新潮流問題?

什麼是新潮流問題?新潮流的問題不在於他的台獨立場。新潮流從九○年代以來,走的是現實主義台獨。他的台獨論述是基於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現實條件。其實,現實主義台獨反映了民進黨在2000年前後曾走的路線,從「中國大辯論」、「台灣前途決議文」到「四不一沒有」,其實都是證明。

新潮流問題如果不是現實主義台獨,那是什麼?其實是新潮流早期另外兩面大旗的潰散:社會民主與群眾路線。新潮流不再工農學教環的議題上用功,政策主張和組織訓練不再學習自基層運動。第一個例子,以前枱面上活躍的有勞工立委、環境立委、農民立委,現在活躍的只剩下財經立委。第二個例子,從產經建言社的成立,可以知道新潮流的資源放更多在企業身上,而不是基層。同樣的,新潮流問題(社會民主和群眾路線的背離)也反映了民進黨的改變。「社會民主」從社會安全網與產業民主主張,淪落到短期便宜行事的津貼加碼;「群眾路線」從部分工農環團的政治參與,變成手牽手護台灣、嗆聲活動。

簡單講,新潮流問題是背離社會民主與群眾路線(基層路線)的問題。這不僅是新潮流的問題,也是民進黨執政後的問題。

什麼是新獨派問題?

新獨派問題其實是背離現實主義台獨的傳統,與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脫離的主張,是政治上飛象過河的盲動主義。這部分從游錫堃自從任黨主席以來的路線可以看得出來。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親綠電視台政論節目主持人和與談人身上、和部分台灣社要角(如副社長雙姝)的言論。當然,這種氛圍也綁架了其他三大天王,不得不向新獨派示好和靠攏。

簡言之,民進黨內是有「新潮流勢力」與「新獨派勢力」。新獨派挑新潮流鬥爭,純粹是政治鬥爭策略。但是民進黨內的「新潮流問題」與「新獨派問題」,本質上不是兩派人相鬥的問題,而是民進黨路線的問題,這是需要的是歷史性的反省與考察。今天新獨派問題(背離現實主義台獨),是無法解決新潮流問題(背離社會民主與群眾路線)。即使今天新獨派在與新潮流的鬥爭上取得勝利,民進黨還是會有背離社會民主與群眾路線的問題;而民進黨也會正式告別現實主義台獨,而走上躁進與盲動的政治路線。

新潮流問題和新獨派問題現在被簡化蘇謝鬥爭,其實是戴錯帽子。這是把意識型態(ideology)爭論簡化成部落主義(tribalism)相殺。而部落主義又常常有神格化領導人的危險。這點倒是蠻符合新獨派的政治言說習性。和泛藍以馬英九為救世主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實,新潮流被批評的除了意識型態之外,還有其壟斷資源的習性。不可忽視與否認,這點的確是要嚴厲批判。但是,這就不只是新潮流問題。在這個層次上來看,壟斷資源是每個派系都想做的事。事實上是,每個人都想學新潮流的組織經營學。從正義連線的重登記、謝系新文化工作隊,誰不是在「複製一個新潮流」?成王敗寇,沒有必要在這點上面酸葡萄。政治頭人怎麼分餅,不是最重要的公共議題。最多,是公共「話題」。和一般人生活上扯上關係的,是政策立場的選擇和政策執行的設計。民進黨的大問題在於怎麼面對看待執政以來的路線偏離。

游錫堃天縱英明想要檢討民進黨黨綱。他要回答更深層的問題是:民進黨是否告別現實主義台獨?民進黨是否要向右轉告別社會民主?民進黨是否要走向民粹動員式的群眾路線?可悲的是,執政以來,這些問題都已經出現了。這就是民進黨的新獨派問題和新潮流問題。

2007-04-12

[轉貼]三種台獨主義者 by 周奕成

三種台獨主義者(蘋果日報四月十二日)

美 國新一代的中國專家,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也是主管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對於中國黨政軍高層的台灣政策立場有一針見血的分析。他認為中共領導階層裡對台灣採取強硬立場的大中國民族主義者,其實有三 種:第一種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的民族主義者;第二種是為了維護中國共產黨統治地位的民族主義者;第三種才是真誠民族主義者。

第一種大中國民族主義者,是為 了鬥爭他的政治同僚,或為了害怕被黨內同僚鬥爭,而對台灣問題採取兇狠強硬的態度。他們的民族主義只是一種表態,真正目的是個人的政治利益;第二種大中國 民族主義者,認為共產黨以及解放軍一定要對台灣極度強硬,才能夠利用民間高張的民族主義情緒,藉此轉移和壓制蜂起的社會不滿,維繫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他 們把共產黨的利益等同於國家的利益;第三種是真的抱著所謂的民族使命感,而以為台灣問題很急迫,必須要用高壓手段來處理。這種真誠的民族主義者,在中共高 層裡反而是少數。


黨的勝選高於一切
用同樣的分析觀點來看台灣,急進的台獨主義(主張)者其實也有三種:第一種是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而主張急進台獨;第二種是為了個別政黨的執政地位而主張急進台獨;第三種才是真誠的急進台獨主義者。
為 了個人的政治利益的台獨主義者,就是那些質疑同一政黨裡其他人都不夠台獨的人。他們和中共高層裡的第一類民族主義者一樣,是為了鬥爭他的同黨,或為了怕被 同黨鬥爭,而採取好戰派的立場。近日來我們所看到的為了民進黨內的立委初選,而對自己同志進行沒有根據的人格和政治攻擊的,就是這種台獨主義者。為了總統 初選而支持、暗示、縱容這種黨內鬥爭,以及為了保衛個人政治地位而極力喚起急進獨派情緒,鼓動社會內部對抗的領導者們,也是此類的台獨主義者。
第 二類的台獨主義者,是為了某一政黨的執政地位而主張急進台獨。這些人主要是民進黨選戰策略的規劃操盤者,以及積極獻策與辯護的學者、名嘴和「資深媒體 人」。他們認為民進黨唯有走急進台獨的路線,才有可能繼續勝選執政。他們的策略並非沒有事實基礎。台灣的統獨對抗愈嚴重,對國民黨就愈不利。台灣的政治若 被統獨議題主導,則民進黨就會繼續勝選。道理很簡單,只要中間選民都受夠了統獨而不願投票,則支持獨的一塊必然大於支持統的一塊。第二類的台獨主義者因此 鼓吹急進台獨,刻意升高國內的統獨對抗。至於激烈的內部對抗,會不會反而破壞已經形成的台灣共同體意識,傷害維持獨立自主所需要的社會團結,這不是他們所 在意的。對他們來說,黨的利益等於台灣利益,黨的勝選高於一切。

要辨明才是愛台灣
而真誠的台獨主義者,是那些長期為了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命運前途而努力的運動者和民眾。真誠的台獨主義者,有著單純執著的理想,但他們容易受到前兩種不真誠 的台獨主義者所鼓動,而去質疑其他所有人都不愛台灣或背叛台灣。真誠的台獨主義者未必就是明智的台灣愛國者。他們必須知道:台灣的民主與自主,不可能在黨 派互相傾軋、人民對抗人民的情況下維繫,當然就更不可能向前推進。真誠的台獨主義者必須能夠辨明什麼是真的對台灣有利,什麼是政治人物的操弄,才能成為明 智的台灣愛國者。

作者為世代論壇執行長

**************

評:

真誠的台獨主義者還不夠。首先,三種型態的台獨主義者可能有混種。這三個理念型,進行概念分析可以,但是對於政治運動的策略設想還看不出有任何實益。其次,「真誠的台獨主義者」容易流於溫情主義:迴避與排除黨 派互相傾軋、人民對抗人民的現實可能,恐怕只是在政治倫理上有制高點,不是在建立政治運動的制高點。要脫胎自「真誠的台獨主義」,不如檢驗公民民族主義的意涵,對台獨運動的啟發。台獨運動在島內政治上必須與社會改造運動對話,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上,發展社會改造運動的論述;台獨運動在國際政治上必須與當前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脈絡相容,設定符合國家利益的政經策略。台獨運動的能動性不是來自於忽略現實的盲動,不能自外於基層社會運動和國際政治;也不能只訴諸於道德規訓。

****************

於是,在「綠色矽島」許諾的盡頭,「台灣優先」的呼喚猶在風中飄盪,但民主深化的意志卻已軟弱渙散。 本土派不再是轉型正義、社會團結和公民參與的載體,更無從強化民主改革的社會基礎,穩健地導入公民民族主義的政治方案,而僅能退守族群民族主義的語言與動作,謀求鞏固深綠的基本盤。(新國民黨的歷史考題



[轉貼]誰逃得過蘇花高檢驗?by 許建榮

誰逃得過蘇花高檢驗?(自由時報四月十二日)

■ 許建榮

蘇 花高議題再掀民進黨總統初選波瀾,葉菊蘭要求施政應回歸創黨價值。觀諸葉菊蘭拋出的議題,明白觸及樂生與蘇花高,而指涉的是競爭者的立場問題。樂生涉及地 方發展與歷史建物保存問題,在彼此角力下,蘇貞昌院長指示工程會重提評估並發函要求地方政府緩拆。而蘇花高的議題,則是更凸顯初選的矛盾與衝突。

環 保生態是民進黨基本價值,因此蘇花高在環保人士反對下,就是違反黨的價值。但是,回溯蘇花高在相關人士當家的歷史,其實是個值得討論的現象。二○○一年十 一月三日時任交通部長的葉菊蘭強調蘇花高一定會建。二○○三年十一月游錫 院長強調蘇花高是陳總統競選承諾,但興建與否完全尊重花蓮縣政府與縣議會。二○○三年底游院長也提出重新檢討興建蘇花高的必要性與政策環評。二○○四年八 月十一日,立法院臨時會審查新十大建設特別預算案、七二水災追加預算等案,但未包括政策未定的蘇花高;面對跳票質疑,游院長表示政院的立場是興建。二○○ 四年陳總統再強調蘇花高興建的必要性,二○○四年游院長時代則通過了四十億元的蘇花高預算。

二○○五年三月十日謝長廷院長強調經濟發展重 要,但也不能偏廢永續經營所以應慎重評估,同時也研擬替代計畫。但是二○○五年的謝院長時代,其實依然編列三十億元的蘇花高預算。而且當時政院發言人卓榮 泰也表示,蘇花高的興建是政院既定政策,但正在環評過程中須視環評的結果。二○○六年蘇貞昌接任院長,延續既定的政策和陳總統的政見,但也強調環評的重要 性。二○○七年三月重申尊重環評的結果,若環評未過,則蘇花高不建。

從上述來看,既定政策、總統政見,以及民進黨過去堅持的價值,確有衝突 之處,也涵蓋了初選的政治角力。當過家的人也深知經濟、區域發展與生態的衝突。然而,因黨內之爭,將蘇花高此政策的共業,轉化成批判對手的議題,實是不智 的行為。一旦攤開所有的過程,相關人等都得接受民進黨價值的檢驗

(作者就讀於澳洲昆士蘭大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學院博士班)



*前青年部副主任的視野和高度,顯然比老一輩的天王們還好。

2007-03-30

論新獨派

新獨派一些洋獨罵土獨,真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以前不獨的前省議員、前縣長、公媽派,現在倒是獨先鋒。真不堅定啊。


看新獨派《楚門的世界》 by 孫慶餘 (蘋果日報三月二十七日)

由新獨派台灣社舉辦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辯論會,其實是一場如假包換的「台獨拷問秀」,是布西亞式的「虛擬實境」,呈現出來的是《楚門的世界》。他們不需要真實,因為他們擬仿真實。他們不需要大餅,因為他們畫大餅。他們的真正目標只有一個:突出游錫堃,貶抑其他人。

只問立場不要是非
辯論會只要「立場」,不要「是非」的,還真是舉世少見。而只出現在非民主社會,辯論的目的是要逼人表態,提供鬥人舞台。國共的辯論會一向如此。如今民進黨 也急起直追,後來居上。問題就出在「新獨派」。那是一種「時代越民主,他們越激進;時代越獨裁,他們越安順」的台獨新品種。他們的激進全是為了「表演」 「消費」,而非過去戒嚴時代的「冒險犯難」。所以他們也不需要理想,只需要技術,尤其是「打群架」「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圍毆技術。
試 看這場「拷問秀」像不像圍毆大會?主辦單位對什麼都沒興趣,只對「逼宮」說及「憲法一中」說有興趣。其設計不過是將游錫堃以外的參選人「抹紅」、「抹 藍」,確定「立場就是是非」而已。如果有某一參選人不表態或不同意主辦單位的「擬仿真實」,接下去馬上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鋪天蓋地式 圍毆。
圍毆已經成了「新獨派」的鬥爭特色,全無「猛獸總是獨來獨往」的英雄氣概。羅曼羅蘭針對這種群眾時代特色曾說:「你們該記住你們的高乃伊說 過:我一個人就已足夠!」魯迅也說過:「這種蹲在影子裡張目搖舌的人,數目極多,只需用暴民的長技一陣亂躁,便可制勝。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 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更不幸的是,「擬仿真實」畢竟不是真實。真實是:現在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現在的憲法還是「一中(此中非彼中)憲法」,而且不易改變,因為美國及中共都不「允許」改變,沒有「冒險犯難」勇氣,只有「牛棚內鬥牛母」勇氣的新獨派更不可能改變。所謂「絕不接受四不一沒有」的游錫堃式豪語,不過是最慣見的「喊爽」而已。獨派中到處是「台灣第一勇」,而後藤新平一百年前早已看穿什麼是「台灣第一勇」。

幫游錫堃謀取大位
新獨派比老獨派更無視於國內環境及國際現實,也就是更無民主政治及國際政治水平。你不接受「四不一沒有」,但你知道從《美台協防條約》到《台灣關係法》, 台灣都是接受美方保護而且負有被保護義務的嗎?這包括所有改變現狀的言行都必須先和美方磋商。至於統獨對抗、認同對抗,你知道單一族群、單一認同的所謂 「民族國家」,現在已近絕響了嗎?現在的「多族群國家」都必須接受多元文化、多元認同及共識民主,否則就將四分五裂,自速其亡,沒有一個例外。
新獨派的「台獨拷問秀」對內意義大於對外,目的是幫游錫堃謀取大位。但《楚門的世界》陶醉一下可以,千萬莫要當真了。


獨派、民主派、基層派

舊(土)獨派(如果按一些通說來看)和民主派(反獨裁)統一戰線在反國民黨的大旗下,有時還和基層運動聯合。但是民主運動和基層運動不一定接受台獨運動。 先是反獨的民主派和基層派與民進黨分道揚鑣;再是不反獨的民主派和基層派(因為獨派掌權勢力並不維護民主與支持基層---陳水扁要負最大的責任)再度與民 進黨分道揚鑣。至此,舊獨派成分就開始變的更「純粹」,或是說獨派開始「轉性」:獨的民主派和基層派,在轉性的新獨派眼裡變成「他者」、「含淚投票的他 者」、變成「寇」、昨天開始變成對手的「同路人」。

當 獨立運動沒有揉合民主派和基層派的力量和看法,獨立運動的實踐和論述,就真的是「獨立於其他社會改造外」的運動。本來是一個大工程,現在變成single issue。本來兩步才能走的,現在要一步走完;本來要造橋打基才能過河的,現在想要飛象過河。---這就是政治盲動主義

我同意孫慶餘的分類,認為新獨派可以看成是和舊獨派不相同的物種。在意識型態上、在策略上,都和七八O年代的獨派不同。這是因為洋獨湧入島內、律師世代接班、還是政治權力污染,我不清楚。

其 實,如果新獨派的產生,是意識型態和策略與以前不同,那倒還好。我不覺得新獨派的意識型態和策略可以禁得起討論(寫申論題),對他們來說,只能表態(寫是 非題、選擇題)。好吧,我說的是辜顯榮的孫子、民視和台灣社。老李和他的群策會(不包括台聯),至少還寫了一套專書做調研和分析。

與其檢驗新獨派的意識型態和策略,不如把ideology換成syndrome(症候群)來研究。用病理學的的視野來認識。

2007-03-28

看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辯論

這次辯論外包的結果就是,責任和背後運作可以撇的乾乾淨淨。按照經驗,沒有透過公開透明程序的外包,承包人往往變成發包人的白手套。

首先,提問人的選擇,實宜儘量含括各領域的人士,學界、企業界、工農界等,從不同角度和社會立場來發言。一批學者發言的方向相當趨同,實在是令人遺憾。

其次,提問人的提問內容,似乎是基於報導、耳語,而非一手觀察且非基於專業角度。一切提問內容,幾乎是常閱讀報紙政治新聞的一般人可以預期的到的。實在是可惜。

最糟糕的是,當提問人質疑謝長廷有關「憲法一中」的問題時,反倒是謝長廷的回答比較像是懂憲法理論和實務的人。反觀提問的法政學者,似乎只是要謝長廷澄清表態。難道這場辯論是謝長廷給法政學者上課的機會嗎?!

當然,這些都可以撇到承包人身上啦。以後要辦,最好還是找黨內幕僚單位辦就好。當然,徐老師也可以參與,反正你和林老師是嘛吉的嘛!請假中的游主席也無須自謙自己口才不好,有套招,有保佑。況且你一張嘴還有提問人四張嘴奧援,免驚免驚!

對了,民主學院的經費撥款程序,要不要來講個清楚啊?難道是黨務機要費喔?




要選贏?還是選爽? (曾韋禎部落格)

話說回來,排藍民調的效果也只在複數選區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實施配票時,配到溫和派候選人的基本教義派選民就有可能投不下去,轉投基本教義派候選人。在 單一選區下,本來就是要避免過於極端的候選人只獲少數民意就能當選,排藍民調卻是要更往深綠擁抱,反其道而行,豈不弔詭。難道深綠選民會因為推出一位淺綠 候選人,就會「棄淺綠保藍」

再者,無論民調如何設計,也無法確保其鑑別性。泛藍選民要在民調中偽裝成泛綠實在不困難,就我多年在網路上的觀察,許多「中間選民」在攻擊綠色執政時,常 常會先來個「我某某年投民進黨,但是他們太爛了,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句型」。再拿現在年輕族群愛用的BBS站批踢踢來說,裡面被深藍所把持 的「政治恨板」,最近吹起一串歌誦游錫堃的反串之風,並會號召深藍群眾到各網站幫忙灌票,所以游錫堃常常在各網站的網路投票中遙遙領先。如真進行排藍民 調,難保在深藍、深綠的聯合加持下,選出最深綠的人出馬角逐總統,民進黨當真認為這樣會勝選


請問游錫堃對國家正名意見--兼問其他三人 (鯨魚網站)

話說游錫昆先生在相關版面上呼籲其他天王要把「臺灣定位」說清楚。我也得請問游錫昆,你呢?你對臺灣定位立場又是如何?選上後的態度又是如何?你也一定要說清楚。更何況你是在媒體上有「暗底」不幸被本人翻找到,算你倒楣!想請問,你是否會會像您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時說的那樣?「有關我國國號正名問題,大家可以廣泛的交換意見。站在行政院的立場,正名即是中華民國,我們的國號就是中華民國,正名就是要把中華民國的名稱發揚光大。」(轉引自由時報報導)那你是否其在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的立場也是「正名也是中華民國」?還是,會不會現在說的是一套,選後說的又是另一套,跟陳水扁一樣?我們不願意再被騙第二次了,還請綠隊欲角逐「中華民國」「總統」者說清楚。


看新獨派〈楚門的世界〉(蘋果日報 孫慶餘)
問題就出在「新獨派」。那是一種「時代越民主,他們越激進;時代越獨裁,他們越安順」的台獨新品種。他們的激進全是為了「表演」「消費」,而非過去戒嚴時代的「冒險犯難」。所以他們也不需要理想,只需要技術,尤其是「打群架」「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圍毆技術。試 看這場「拷問秀」像不像圍毆大會?主辦單位對什麼都沒興趣,只對「逼宮」說及「憲法一中」說有興趣。其設計不過是將游錫堃以外的參選人「抹紅」、「抹 藍」,確定「立場就是是非」而已。如果有某一參選人不表態或不同意主辦單位的「擬仿真實」,接下去馬上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鋪天蓋地式 圍毆。

2006-11-14

游錫堃是毀黨,不是保黨

從陳總統家人及機要因國務機要費被起訴以來,黨中央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
民進黨同志及支持者必須及早跳出保扁或切割扁的泥淖,把反省眼光轉向黨中央。

黨中央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了!我們同意游錫堃主席的看法:這不是保扁的問題,而是保黨的問題。只是我們從根本不同意游錫堃和林佳龍保黨的方式,如何保黨?不是黨主席和秘書長說了就算。他們言論之中的保黨,其實恐怕會害了黨!講的清楚點,就是戕害了黨的批判傳統。游錫堃的保黨說,充其量只是投機的政治修辭!

之前有兩篇文章已經提到這段風波不僅是扁的問題,更是黨的問題()。我們希望部分青壯派不要僅侷限在批扁的認識限制、也不要動不動就以脫黨為手段。在批扁和脫黨之間的重要功課,就是反省黨中央在過去半年來的作為。批扁不批黨,恐有重人輕制度的偏執;不批黨就脫黨,恐有是政治投機主義之嫌。

游錫堃禁止黨員批判的保黨論述,無非是肇始自林佳龍的決行的這個決議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函
受文者:如正本受文者
發文日期:略
發文字號:略
密等級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無
主旨:為本黨各級黨公職同志切勿再有公開互相攻訐獲攻詰本黨行為
乙事,如說明,請 查照。
說明:
一、依第十二屆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八月三十日第五次會議決議辦理
二、依黨章規定,本黨黨員在_黨內會議_有發言、提案及表決之權利,並對本黨有建議、檢舉及獲得資訊之權利,且依黨章第二十七條規定,_在黨內_對本黨之路線、策略、綱領、政策及主要幹部之言行均得自由討論及批判。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另依黨章第五條規定,黨員有「遵守本黨黨章,服從組織之決議」之義務。
三、本黨同志對黨之政策路線有不同意見,本得於黨內自由討論及批判,但徵諸前引黨章之精神,任意對外發言並非黨員之基本權利,且黨公職同志動輒透過媒體互相放話或逕行召開記者會表達個人意見之做法,亦往往導致民眾或支持者對本黨之誤解與痛心,現特請各級黨公職切勿再有_公開_互相攻訐或攻詰本黨之情形,往後若有類此情事,將依規提請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討論議決後,移送中央評議委員會議處
正本:本黨各級黨公職同志

主席 游錫堃
秘書長 林佳龍決行

這份公函隱藏著游錫堃以保黨之名箝制黨內批判言論的邏輯。
這是將黨章第五條和第二十七條並列,得出來的箝制言論自由決議。
然而,黨章第二十七條明文規定的言論和批判自由,第五條卻是規定了黨員服從決議的義務。
兩條並列並不能得出黨員在言論和批判行為上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林佳龍發明了這個對等原則,進而造法限制黨員言論,這是滑天下之大稽。

問題一:黨員應服從決議,但決議不能違反黨章。
黨的決議是否能違背黨章本身?顯然不行。第五條的精神是要被遵守,但是第五條所講的決議的「內容」,絕對不可以違背黨章,其理至明。否則,按游錫堃和林佳龍的見解,今天中執會或中常會決議推翻黨章第八條的黨內民主原則邁向寡頭領導,或是任何一條黨章,也都可以成立。

問題二:黨章解釋權不在黨主席或秘書長
中執會和中常會除了不能做出違反黨章的決議,另一個問題是,中執會和中常會也不是黨章的有權解釋機關。按黨章規定,有權解釋機關是中評會(第十九條第五款)和仲裁委員會(第三十條第四款)。林佳龍造法在先,游錫堃最近背書再後,已經產生重大爭議。黨內反省勢力應該尋制度,向仲裁委員會提出解釋要求。

沒錯,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是制度問題。民進黨黨內有權人士,不應該容忍、接受游錫堃和林佳龍對制度的扭曲。一個對批判和討論自由的箝制,到底是保黨?還是害黨?

不要再偏執在人格之爭、道德之爭,這個討論和批判自由的制度之爭,才是民進黨最應該保護的。

2006-10-05

理解紅綠衝突結構~傾聽泛綠基層的心聲 by 張百達

理解紅綠衝突結構~傾聽泛綠基層的心聲

泛綠心聲 為反貪?為倒扁?__部分內容刊登於聯合報論壇,09.28民進黨黨慶廿週年

原標題和原全文綠粗體為因篇幅限制,而被刪改的部分)。


九月八日一群民進黨中央黨部黨工,於倒扁靜坐前夕發表一份《尋找通往人間淨土的道路》(簡稱九0八聲明),除希望靜坐活動能合法和平進行外,希望台灣的民主在經歷過這段嚴酷試煉後,能更加茁壯穩固,也希望藍綠長期對立,能因民主理念及同胞情誼的深化,而獲得超越,讓分裂的台灣社會能團結起來,為建設我們共同家園來努力
然而,這樣卑微的心願,卻自九一六起一連串紅綠衝突而碎裂。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看到同胞彼此竟是如此「義無反顧」地仇視對方,不惜拳腳相向、椅石互擲,這彷彿不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是敵我矛盾的「準內戰狀態」。敗德政客的煽動,更激化群眾對立衝突的程度與規模。 這積藏巨大衝突能量的社會結構緊張,我們恐不能僅怪罪於敗德政客的一時挑動,而忽略其背後所長期累積形成的衝突因子。

綠營支持者許多是長期以來支持台灣民主改革運動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也許這些來自社會底層平凡大眾的經社地位、文化品味與消費能力,不同於佔盡優 勢的主流社會階層。然而,歷來許多衝破威權戒嚴體制的街頭抗爭,乃至日常的勞動與耕耘,他們都以親身實踐的方式,謙卑而默默地為台灣這片土地彎腰付出。也 正是因為這股力量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力,使兩千年台灣的首次政黨輪替成為可能;而台灣的民主歷程,更因此寫下新的歷史偉頁。

民進黨這六年來的執政表現,確非讓所有人滿意,也有失誤表現;但說成是一事無成,卻也言過其實。相對之下,在一些泛綠群眾眼中:這個經民主程序產生但執政經 驗不足的政府,並未被以泛藍佔優勢的媒體公平對待;更不用說這六年來,他們看到泛藍挾其國會多數優勢,阻擋了許多改革法案(包括建構清廉政治的陽光法 案),甚至對民進黨政府展開焦土杯葛。零四年射向扁呂的兩顆子彈,他們更懷疑這根本就是泛藍支持者暗殺阿扁未遂;選後的街頭波動則視為泛藍輸不起的具體表 現,但同時泛綠卻被要求自制。零五年中國反分裂法通過後,泛藍聯合北京當局規避兩岸政府間的正常接觸,試圖架空民選政府公權力,更是激起泛綠群眾的強烈不 滿及鬱結。
總統府出現陳哲男等事件及部分第一家族成員乖張行徑,確實引發綠營支持者的失望與憤怒,甚至有一種長期追求的民主改革理想,竟被這些政治新權貴給背叛的失 落感覺。但媒體的雙重標準及時有偏頗的處理,使泛綠支持者傾向相信:目前的反貪腐是假的,倒扁的權力鬥爭才是真的!否則施明德先生及廣場紅衣群眾,又如何 能輕易忽視國民黨長期霸佔不當取得的黨產不還,還縱容馬主席於零八年參選總統前加速脫產洗錢,以籌措下次立委及總統選舉經費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諷刺,在泛綠眼中,又豈有正義與是非可言?

以民主理念及個人過去所參與的各種街頭抗爭來看(包括當年在台大基礎醫學大樓的「反閱兵、廢惡法)行動), 泛綠群眾以暴力脅迫對待不同意見者,甚至威脅其合法集會結社自由,這是反民主的錯誤表現!但同時,施前主席和廣場上廣大良善的同胞們,如果不能以同樣的標 準檢驗所有政黨及政治人物,很遺憾,泛綠群眾恐也無法完全信任你們反貪腐行動背後動機的真誠與公正。而民進黨內一群仍具改革理想、未忘初衷的年輕政治工作 者,恐也不敢對你們有太多期待。

試問:那些坐領高薪的立委諸公的議事效率不彰及立法怠惰(利用職權A錢就先不講了),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貪腐?反 貪腐運動若不能深切探究當前整個國家機器所存在的結構性腐敗與陳痾,以及建構清廉政治所面臨的嚴重制度虛弱,這樣的反貪腐運動,將是淺碟廉價但卻又走不長 遠的。同時,如果反貪腐運動不能跳脫倒扁的單一訴求,也不願尊重國家司法體系的運作,意圖以人民公審取代司法調查及法庭功能,此最終恐將走向民粹政治的道 路。而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藍綠或紅綠街頭衝突,恐也難以完全化解消弭之。

2006-09-25

[來稿轉載]寫給奕成大哥的信-覆「寫給挺扁青年」

親愛的奕成大哥,

看到您「寫給挺扁青年」的公開信很感動。但是或許我們不是您要對話的讀者,因為我們不是挺扁青年。
從執政以來,我們幾個人還是待在黨部當事務黨工和國會當助理,沒有拿推薦信出國唸書,也沒有進府院部會參讚機要。或許奕成大哥聽到了挺扁青年的聲音寫了那封信,而沒有聽到我們基層黨工同志們的聲音。所以,寫了這封信給您,希望您不要見怪。

<扁的問題反映了黨的問題>

我們覺得現在如果還要在挺扁倒扁的問題上打轉,那就是一種不長進。扁的問題該怎麼處理,已經有制度在那裡,我們不想當仲裁者,而是交給制度去說話。制度要扁倒,扁就要倒;制度讓扁倒不了,我們也只能希望仍讓制度更加完善、更能在以後防患未然。這點,我們的立場和您是一樣的。制度是什麼?是憲法、是刑事法、是司法的檢察裁判體系、是黨內規、是黨的廉政委員會、是黨的中評會。如果我們的黨真的有普遍的道德標準,中評會和廉政委員會應該就可以處理扁的問題,至少把立場表示清楚。但是沒有。奕成大哥,這是扁的問題?還是黨的問題?

民進黨如果到現在還需要對支持者證明是「清廉的」、「本土的」,那我們覺得這是一種悲哀。我們的黨,本來就應該是清廉的、本土的,這是不需要言語強調的。 我們的清廉和本土,不是用說的,而是要去做的。今天面對貪腐的問題,我們要說的是,這不止是扁的問題,也是黨的問題啊,黨的制度和機制真的是無法去解決處 理嗎?家裡的事不處理丟臉到外頭去解決,這不也是家裡的問題嗎?奕成大哥您不用擔心,我們對阿扁神話早就幻滅。我們擔心的是黨就如此自我消滅。



<黨的問題不只有扁的問題>

您還記得拜耳案黨主席與秘書長從產業政策到黨體制領導決策之爭嗎?(
您還記得執政後的第一次黨主席選舉嗎?

[黨的社會議程是什麼?在哪裡?]
我們對批判國民黨和馬市府已經熟能生巧,但是我們的自我批判能力卻日日萎縮。民進黨在爭辯「清廉的」、「本土的」的同時,卻忽略了「正義的」、「關懷 的」、「進步的」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對執政的社會政策和方向,我們看不到黨內菁英的立場和意識型態。很高興的是最近綠六組的同志們,對這些議題提出檢討 和辯護。但是人微言輕啊!奕成大哥,我們長期以來並沒看到多少參讚機要或身居黨公職的青壯派對這些社會議題作專研的、系統的回應啊?他們到底再忙什麼奕成大哥,扁讓我們幻滅,青壯派菁英何嘗不讓我們幻滅啊?或許您們在那個封閉的開放的野百合論壇裡,還是有談到「正義的」、「關懷的」、「進步的」的議題吧?!

[黨機器和黨風轉向威權侍從主義、官僚主義、機會主義!]
或許您終日苦思國家大事,無暇分勞關注日常的黨務運作。我們的一位老同事年年考績優等卻於今年暑假被新主管無理解雇、我們一位資深同事在內網批判卻遭到高 層施壓,這些問題和國家大事沒有關係,但是卻和這個黨的風氣有很大的關係。或許您不知道這些小事,或許您知道,但是,奕成大哥,面對這些勞資問題、黨內言論問題,我們不僅是人微言輕,也是孤軍奮戰啊。沒有大哥大姊們出來和佳龍大哥商榷啊!

[黨決策與指揮違反共識決、多數決精神!]
奕成大哥,我們相信你也知道執著於扁的問題是一種無謂消耗。扁下台或是扁續任,黨的問題還是會繼續存在。黨有些問題當然和扁息息相關,但是和扁無關的部 分,黨不見得就沒有問題啊。可是我們人微言輕、孤軍奮戰啊。佳龍大哥之前代行發文給各辦公室要求停止黨內相互攻擊、中常會也決議要在九一六動員挺扁,誰是 決策的人呢?誰出席了中常會?誰通過決議?誰缺席?誰不表態?這些不是應該要公開出來讓黨員、支持者來評價的嗎?大法官會議也有協同意見和不同意見書,我 們的中常會是在和稀泥嗎?奕成大哥,這些決策和扁的國務機要費和禮券案沒有關係啊,這些是黨的問題啊。為什麼這些決策都雲淡風清了呢?這難道不是因為黨內 先進和青壯派黨公職都太執著於挺扁和反扁的問題了嗎?我們在基層、在底層、在邊緣,對政治領導權沒有發言權,我們雖有沈重的無力感但是仍不認命。然而,比我們在黨內有發言權和力量的人,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奕成大哥,這幾年來,我們身為在底層的黨工和支持者,應該是最早對神話幻滅的了。是的,應該是比參讚機要或進入黨公職的同志們早吧。不過還是謝謝您前日信 中的安慰。而我們已經意識到黨內菁英對島內政治事務的狹隘執著,「超越執著是成長的開始」,希望這卑微的心得能當作一個善意的回饋給您。

民進黨的油麻菜籽們敬上

2006-09-13

[來稿轉載]倒扁之外的兩個反省

整個倒扁活動,民進黨中央陷入「倒扁和保扁」的爭執。從游主席林佳龍的 幾次發言,可以看的出來,領導階層的政治視野並沒有因這次倒扁活動而突破,反而侷限在為了「為什麼不能倒扁?」和「為什麼要挺扁?」找理由。但是,(一) 倒扁的理由不成立,並不代表就需要挺扁。(二)倒扁的理由不成立,並不代表扁沒有可被批判的地方。(三)倒扁的理由不成立,並不能當作挺扁的理由。

撇開這些不談,民進黨在倒扁之外,還是有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反省。反省的議題不應該受到侷限。 倒扁之外,民進黨應該反省什麼?

第一,民進黨是否能回應,隨著倒扁運動而來的一波社會議題總檢討?不管你喜不喜歡、立場一不一樣,「台灣社會論壇」 裡提出的議題,是執政的民進黨有責任去回應的。這些社會議題,其實是執政總體檢裡面的重要一環。民進黨長期忽略並自外於「鞏固本土政權」以外的議題,是相 當荒謬。作為在野黨,可以以「鞏固本土政權」一面大旗為號召,但是已經有台聯了不是嗎?作為執政黨,只有這一張大旗,那也太便宜簡單了。

民進黨不能因為社會議題不是媒體頭條而去忽視。立志政策論述、自詡為政策論述高手的黨公職,都應該去瞭解被批判的議題是哪些?意見差異在哪裡?該如何辯護、修正、甚或認錯。而不是蒙著眼睛和耳朵,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以前民進黨還有執政沙龍的座談,現在連樣子都不擺了,是一代不如一代嗎?我們不是有很多學者黨官嗎?


第二,是扁的問題,還是黨的問題?近來不少人已經開始質問,「要倒扁?還是要倒 黨(中央)?」。邏輯在這裡:扁有問題,黨不見得沒有問題;黨的問題,不見得是扁造成的問題。民進黨中央已經失去作為一個辯論平台的功能。黨內異見的 (被)壓抑就是一個病徵。這裡要質問的是,民進黨中央應該是一個中立性、服務性的政治運作架構。一個讓政治、社會議程和多元意見能夠溝通的架構,讓政治共 識能夠付諸執行的架構。偏偏現在黨中央已經變成了一個自我服務的架構、有個別政治意見和議程的組織。如此一來,黨機器和資源豈不是成為特定人士的政治禁 臠,而不是黨的公共財?黨中央失去的公共性,不會因為倒了扁或保了扁而矯正。難怪現在有人要講,倒扁不如倒黨(中央)的重要。正因為這才是民進黨改造的關 鍵!

寫到這裡,鄭運鵬的意見還真是一針見血。

民進黨諸公,真應該好好思考倒扁之外的兩個反省。不要一直執著地想該怎麼反倒扁、該怎麼挺扁,想想黨吧。

2006-09-06

三件被淹沒消音的事件

該注意的不是民盟、不只是施明德倒扁,所謂的左翼已經在中正廟前集結。


對反扁運動領導權的質疑(倒扁運動倒向何方?)、對群眾運動暴力手段的宣傳準備(不敢衝撞 怎能趕走剝削者?就從紅色說起)、對社會議程的全面反省(台灣社會論壇場次表 人民發聲,台灣社會論壇企圖從批判思考中找希望 ),中正廟的左翼已經有思想和行動基礎可以進場了。工人民主協會、老鄭、台社派看來是不會缺席的。



面對這個發展,老問題又要被提出來了:民進黨內到底有沒有左派?
人家「左翼」已經集結,我們大家還得疲於面對黨中央那個自野百合封神後的自由派右派老大(其實是保守派)的權力整肅。

在反扁沸沸揚揚的2006年中,三個事件大家得牢記在心。這是屬於黨工和基層的記憶,沒有媒體或是權力菁英會在意的。這權力菁英包括誰?包括了那些忙著搞 上層政治的所謂進步青壯派。把「黨工」身份貼在身上罵別人「黨棍」的人。真正黨工遭到打壓,他們也是噤聲不管。是啦!是啦!你們進步人士搞上層政治的比較 重要啦。下面的人和事,都不重要啦。



第一、綠六組事件:黨中央面對基層助理及黨工對民進黨的批判,視若無睹毫無回應。
第二、惡意解雇事件:黨中央整肅異己,惡意解雇資深黨工。從處理程序的專擅來看,民進黨怎可能會是照顧勞工的政黨?
第三、資深黨工內網批判事件:黨中央不僅發文限制黨公職權力菁英發言批判,居然也企圖關閉內網來遏止黨工言論!

2006-09-01

為什麼是兩個月?請林佳龍不要再害游團隊和黨中央了

「對民進黨而言,陳總統要不要下台,就再給司法兩個月時間吧!」
這句話是中常會的決議?還是林佳龍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是以兩個月做條件?而不是依據司法程序的起訴、一審或二審為標準?兩個月當作構成要件送中評會啊?

林佳龍的稿到底是誰寫的啊?發言完全沒有常識和基本水準。




民進黨:扁是否下台 再等兩個月
【中時電子報林君宜/台北報導】

萬人反貪腐運動今(一)日展開試坐,並於九月九日正式展開靜坐,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指出,對民進黨而言,陳總統要不要下台,就再給司法兩個月時間吧!不管施明德的倒扁運動成功不成功,都應該處理沒有陳水扁的民進黨、後扁時代的民進黨,民進黨不能再漠視自身的問題!

林佳龍表示,台開案、SOGO案、國務機要費偵辦結果的時間,差不多再兩個月就會有結果,但是民進黨該有的改革步調,仍不能停滯,他強調,民進黨不能在此時與陳總統切割,因為現在若切割兩者的關係,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

儘管強調民進黨無法和陳水扁切割。林佳龍指出,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將提出「向台灣國民報告書」,檢視民進黨建黨二十週年和執政六年來的發展,黨的主張都是在中國崛起前參考各國經驗所擬定,但是「民進黨執政六年來,黨和政沒有不同角色,黨被政拖著走,也與社會脫節」。

(按: 現在,是誰在推卸責任?林佳龍還沒敗戰空降黨官之前,從沒主導過黨的發展策略,憑什麼做此定論?黨的政治策略以及黨與社會的互動,這半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 糟的。林佳龍難道真認為以他為首的秘書長和一干智庫派黨官,比起吳乃仁、張俊雄、李逸洋的前秘書長的團隊還要理解民進黨?戰力比以往還要強?政治判斷比以 往還要準確?林佳龍透過發言位置糟蹋了長期為民進黨付出的黨工和支持者。這種情況還能忍多久?)至於脫節的問題,請看這一篇對本屆民進黨中央黨官組成的性質分析,要讓黨強,恐怕智庫派必須退出了,讓機要派和基層派出頭。



林佳龍表示,總不能「扁強黨強、扁弱黨弱」,黨要有主體性,陳總統權力下放後,比較混亂,因此必須處理黨與政的關係,舊的強人權威已經瓦解,在新的強人還沒形成時,民進黨不能再扮演選舉機器了

(按:問題在於,林佳龍為首的黨官連選舉機器都搞不好了,還要談什麼「機器」呢?北高兩市長候選人提名程序搞的亂七八糟不是嗎?黨沒有真心配合北長南菊的需要不是嗎?你自己還不是搞了一個小選舉機器在台中市不是嗎?)


林佳龍說,應該讓黨內有志角逐二○○八年總統大位的高層,一同來辯論民進黨的角色,找出明確的二○○八執政路線,要「先有黨的路線,再有黨的公職候選人」。

林佳龍表示,二OOO年陳水扁總統與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高層密會的種種承諾,也都沒有落實,都是照著陳總統的指揮 走,不管施明德的倒扁運動成功不成功,都應該處理沒有陳水扁的民進黨、後扁時代的民進黨,民進黨不能在漠視自身的問題,否則就算出現另一個強人,又會陷入 另一個循環週期。


針對倒扁運動展開序曲,林佳龍表示,有許多泛藍群眾參與一百元承諾金的捐款,靜坐到最後,一定會由撐比較久的人群取得主導權,「泛藍色彩」勢必越來越重,民進黨中央也密切觀察倒扁運動,是否有第三勢力介入,試圖拉長戰線,把戰線拉長到立院開議後的罷免案及調查權行使上。

林佳龍表示,九月六日時,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將發表公開談話,呼籲民進黨的支持者以冷靜與包容,度過社會衝突的階段,並將明確定調,讓支持者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除了對支持者提出呼籲,對於黨公職人員也會有相關要求。

林佳龍表示, 民進黨九月八日將展開「新陽光、新契約向國民報告說明會」,北中南將舉辦三場說明會、各縣市舉辦中型說明會、全國各地舉辦百場說明會,針對黨產、憲改、政情說明具體向選民提出訴求,不過,北部說明會將避開九月九日、九月十日兩天,以免造成藍綠衝突。

至於陳總統出訪送機,他指出,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將會參與送機。

2006-08-17

轉型正義與霸權

自從七一五聲明以來,兩篇重要的「補述」是吳叡人的「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和顏厥安的「轉型正義更需要道德」。 雖然道德論述仍然是主軸,但是吳叡人關於轉型正義的補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轉型正義的視野來避免相對主義的泥淖(限縮了「誰說了就算」的自由詮釋空間)。 而顏厥安的文章則是提到了(雖然沒有深入闡明)霸權的概念。「轉型正義」和「(文化)霸權」提出後,可以知道的是這些語彙、視野、概念,是不會被其他倒扁 勢力所接受的。畢竟這兩個視野是明白地挑戰反動的勢力。這點,是重要的差別。


這兩個視野之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差別。在當今台灣的政治環境裡,提「轉型正義」可以視為一種應然的史觀;而提「文化霸權」則是一種實然的認識。民進黨本身 從未精緻化轉型正義的概念,使她在執政後的價值和行為準則失去了方向(完成執政似乎就影射著人民主權史觀的終點)。而文化霸權,則是指出民進黨取得了政 權,但這個政權仍然受制於歷史集團的霸權。顏文提到:
此一轉型遲滯主因在於,既有的文化、媒體、官僚與財經霸權擅長於轉型亂局中「保有」國會多數席次與行政司法機器,故能以合法性來阻撓轉型正義實現。臺灣的現況就是如此,因此嚴格言之,臺灣的合法性體系從來就沒有真正「政黨輪替」過。

即使真以泛藍為「敵人」,亦請注意,泛藍不但持續擁有國會的合法性,最近更頻頻利用既有的文化霸權優勢在塑造其道德制高點,兩年後,也許連民粹正當性與權位都贏走了。屆時民進黨或本土政治力,將不是落得一切從頭開始,而是沈淪入不知從何開始的窘境。


關於顏文有一觀點則似乎有點問題,顏文提到:
因為唯有此等同時身為「被迫害者」「被剝削者」與「被歧視者」的人物典型,並持續以「追 求正義實踐」的「高道德標準」展現清廉奉獻與尊重包容多元,方能以精神力引領凝聚群眾的信念與行動。在取得廣泛的民粹正當性權力後,即令未有國會多數與行 政機器,亦能漸次推動轉型正義的法治實現。

面對文化霸權,顯然不能靠列寧的先鋒隊,但是顏不去談葛蘭西的陣地戰,反而寄望於道德的「人物典型」的精神力來引領凝聚群眾的信念與行動?這點是很奇怪的。難道說,林義雄可以推翻文化霸權?林義雄或許可以推翻扁,但是絕對不會是文化霸權。


參考閱讀:請用「價值」說服我(三面大旗,直指著既有歷史集團。但是有張旗子已可以收起來,有張旗子卻即將被折斷?)民進黨可以拿阿扁來祭旗,但是不代表整體策略是正確的。又,老李要搶的是哪一把旗?國民黨要搶的是哪一把旗?
舊來文閱讀:對民進黨本質的一個提問

2006-07-25

從解散派系一案看黨中央的眼翳病

解散派系的問題不能單純的看成是黨內反省、或是新系非新系的鬥爭。要求解散派系,是一個矛盾發生的徵兆。政黨和派系都有政治甄補、人才訓練、議題凝聚、宣傳組織的功能。一旦民進黨的政治功能不斷萎縮、新潮流的政治功能不斷增強,這兩個組織體的矛盾就必然發生。所以,檢討新潮流的同時,必須同時檢討為何民進黨的政治功能會發生問題。這點,是黨中央要去自我反省的。民進黨中央為何為弱勢到今天這種地步?除了各權力菁英的外部擠壓之外、內部的長期工程為何一再被荒廢、既有的功能為何一再萎縮?

林佳龍等人在黨代表大會前夕提出的聯合聲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感嘆的不是他們的回應內容,而是他們的姿態。基層綠六組早在五月底時對黨內提出批判,所有擁有權力的黨公職其實都是被批判的對象,卻不見林佳龍的完整回應與溝通;今天林佳龍反過來從「被批判的位置」站到「批判的位置」,這是令人驚訝的。這是高姿態(不願與基層溝通聯繫)和投機(站到政治正確的位置)的混合。還不論黨中央高官等人之前企圖開除數位資深事務黨工。林佳龍除了薪水以外,他的黨齡和為黨的貢獻,能比得上這些長期忠誠付出的黨工嗎?

再回來談派系。今天蔡煌瑯鼓勵派系轉型成智庫。這裡有一個問題是:智庫形式算不算是派系?「台灣智庫」算不算是一個派系?黨中央一級主管裡面有多少人還是台灣智庫的執委?這樣這些黨公職有沒有違反解散派系的精神?

民進黨應該認清投機主義份子對制度的戕害。這種戕害比派系更是可怕。

2006-06-29

[來稿轉載]對民進黨本質的一個提問

民進黨到現在還談鞏固本土政權,犯了一個技術性的錯誤。族群決議文通過之後已經採用新說,即任何在台灣經過人民主權原則(國會全面改選、總統人民直選)產 生的政權,都是本土政權。只要統治正當性不來自外國、不來自外國(殖民國)的歷史法統,沒有一個政權可以被稱為是外來政權。這是民進黨區分族群問題和國家 認同問題的嘗試。也應該是正確的嘗試,不應該偏離。(1999台灣前途決議文前言:經由民主進步黨與全民多年共同艱辛奮鬥,逼使國民黨放棄戒嚴與一黨專政,接受民主改革,達成一九九二年的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2004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前言:2004年總統大選,徹底終結了數百年來壓迫台灣本土文化和公民權利的殖民主義和黨國體制,一個由公民共同意志決定的新國家終於型塑完成。

然而,有一個問題是,「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區別。這個區別除了民進黨賦予名詞新解(亦在族群決議文中)的意義之外,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涉及到歷史的認識(詳見本文最末段),卻未被提出來思考。
2004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主張八台灣早已是原住民族客家人河洛人的原鄉,更已成為外省新住民的新故鄉、外籍新移民的新天地。台灣主體性是由各族群共同參與所建構,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各族群母語都是台灣的語言。


關於這個歷史認識,首先有一個提問:
民進黨執政六年,是否已經有一種政治社會的改造正在進行中?換個方式提問:
以國民黨為首,在台灣統治五十多年的歷史集團,經過民進黨六年執政,是否已經被新的歷史集團所取代?

要回答這個提問,有兩個解法。
第一個解法是關於文化霸權。亦即舉證國民黨為首的文化霸權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同時證明民進黨並無力去組織、亦無資格代表另一個新的霸權的誕生。
顯而易見的是:與國民黨(泛藍)聲氣相通的勢力(雖不必然是完全立場一致)在各個社會部門都足以鞏固既有的社會權力。即使各勢力不是受到一個中央集權的組 織所指揮,各勢力維持優勢的手段和論述有時也會有相互矛盾,但是基本意識型態、生活習慣、社會群體互動的模式(溝通的符號系統),和情緒,都是相當同質的 (homogeneous)、易感染的(contagious)、有共鳴(共識consentaneous)的。從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學院教師、商業公 會、常任文官(尤其外交)系統、乃至於大眾娛樂工業,泛藍歷史集團的組織(organization)、甄補(recruitment)、宣傳 (propaganda)、串連(asscociation)的能力,遠遠大於在同部門裡面的泛綠力量。
這個解法相對容易。但是舉證可能不夠科學,也有歸納法和證實主義的缺點。

第二個解法其實也和文化霸權有關,不過直接觀察的是鬥爭方式。
民進黨在放棄社運路線走向選舉路線之後(這可以從八年來中央黨部部門職責改變觀察得到。比方說,社發部到底是在接觸社會哪些部門?壓力團體、利益團體、志 工團體?),最容易得到批判大概就是衍伸自對「資產階級代議民主」的批判。這種批判是否能有效警示民進黨反思社運路線的傳統,可能大有疑問。畢竟自由派憲 政主義者不會支持。

其實,民進黨並沒有放棄「資產階級代議民主」體制(就是議會選舉制度)之外的鬥爭方式。這種(選舉)體制外的鬥爭,不僅民進黨熟練、國民黨也已經慢慢熟練 起來。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裡講的體制外鬥爭,不是社運的同義字。體制外的鬥爭,可以有運動戰、也可以有陣地戰。陣地戰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會部門裡 面與既有歷史集團做鬥爭和拉扯、解構既有文化霸權、拆解優勢團體的經濟聯繫、檢驗他們的符號系統。運動戰,就是上街頭「手護台灣」、「全民嗆聲」。運動戰 講究「動員」;陣地戰講究「扎根」。民進黨講究便宜的動員而非扎根,其實正好就說明了她期待以大規模運動戰衝撞文化霸權的策略幼稚(或策略無知);既有文 化霸權好整以暇的在一個一個的陣地裡,對異質力量進行消解、再教育、再洗腦。(其實杜正勝佔據的位置正是一個陣地戰的基地,偏偏他的衝突作風把陣地戰做成 運動戰,這當然會被一個一個泛藍歷史集團的陣地給圍剿、規訓,從詩人、報人、學者、到教師)伍澤元伍錦霖兄弟(地方派系與地方官僚)、蘇起與蘇永欽兄弟 (國安部門與意識型態部門NCC)、太子黨機要世代始祖派(宋楚瑜、馬英九)都證明了這個歷史集團的綿密勢力。

從鬥爭方式來看,似乎可以回答一開始的提問。國民黨的歷史集團並沒有被取代。民進黨也不代表新興的歷史集團。而這正是民進黨的歷史認識的問題。超越人民主權的論述之上,還有一個歷史集團與文化霸權的現實存在。這部分,按現在民進黨的政治鬥爭方式,是永遠衝不破的。


血緣上,我們有外省人(新住民)、原住民、客家人、新移民和福佬人的差別。我們是要相互扶持、相互尊重。(這是族群決議文的精神)。但是,在歷史集團文化 霸權的角度上面,我們人人都(曾經或仍然)是外省人。這裡,外省指的不是血緣;外省指的是我們都被鑲嵌在既有歷史集團裡面。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一些新潮 流成員拿(憐憫的)自由主義、憲政主義當新的政治綱領、與中國時報評論集團相互唱和的現象,可以看的出來。當然,要批判地認識部分新潮流機會主義者,不應 該從台灣民族主義的角度去批判;而是要去理解,他們是否已經退步到與既有歷史集團共謀而不自知。

至於正義連線高志鵬、謝系林耀文集團、黨中央游林集團,則是連期待都沒有需要。


推薦閱讀:馬英九與泛藍的文化論述

2006-05-31

遍地烽火第一槍?

一批年輕黨工幕僚發難了。一份連署書出來了。
主動的公開發言需要勇氣,面對的有可能是短暫的新聞效果、來自立委、黨中央的各式回應(不管是支持、敷衍、平衡,應該不會有抹黑),這是短期的挑戰。總 之,期望這一波能引起更多的共鳴。如果能激起更多不同黨員和其他黨工的挺身發聲,這是最好的。這是「遍地烽火」與「鞏固領導中心」的對比。

opinions to be voiced, voices to be heard, actions to be taken! 完成第一階段了還有兩階段要突破!

如果日後有了自主黨員協會國會助理分會、以後說不定會有自主黨員協會台北市議會分會、自主黨員協會勞工分會、自主黨員協會學生分會。。。這樣就會有自主黨員協會全國聯誼會了。這是以自主基層的無政府工團主義模式對抗府院黨的統合主義模式。想太遠了。

不同於這份連署書以對陳水扁的批判為主,這裡主要還是以批判黨中央為主。我們小貓兩三隻沒膽量和勇氣,但是還是對這群年輕黨工幕僚致敬。

「補記」
剛剛看到新聞,今天晚上的黨政高層會議,陳水扁決定將黨政權力下放。(如果他說的是真的)
但是這不代表民進黨的問題就解決了。黨中央對選舉、內部管理等制度的不尊重、鞏固領導中心的說法、地方黨部黨官的專擅、黨機器的漫無方向,都是得持續批判的。

2006-05-23

清算的政治

高雄市長的黨內提名,新潮流系強烈反彈。新潮流的批判的內容是正確的,制度的維持不能因權宜而妥協,更不能因權謀而破壞。制度本身若有問題,是要修改制度而不是規避制度。
游林集團的黨中央繼台北市長黨內提名的荒誕處理後,高雄市的提名顯然又遇到一次挑戰。
這些處理,凸顯了游林集團的政治操作和判斷上面的拙列,也凸顯了他們身為黨制度和民主程序維護者,對制度本身的不在乎。當然,新潮流的批判的偽善成分,是不能被忽略的。吳乃仁擔任黨秘書長時對黨內各種初選的操作,也不見得完全符合新潮流這次提出來的高標準。不過顯然的,新潮流這次在形象上又得分了。

施明德提到四大天王與扁切割是不應該的。這點施明德犯了嚴重的錯誤。政治本來就是要鬥爭的。
民進黨二OOO年執政後,沒有嚴格清算李登輝政權的錯誤和功過,導致民進黨一直只有被李登輝批判的份,卻不能反過來批判李登輝。這是陳水扁民進黨的嚴重錯誤。李 登輝從「機會主義大謀略家」變身成為「民主之父」和「台獨教父」,已經取得歷史地位的制高點。民主和台獨,不是從黨外到民進黨大家篳路藍縷在奮鬥的嗎?怎 麼變成李登輝在割稻尾?李登輝情節早該在1996年總統大選後就消失了。偏偏一個摩西約書亞的論述,使得台灣之子陳水扁不自知(無知)地把自己綁在歷史的 傳承位置,而非歷史的辯證位置。這就民進黨執政後沒有反思批判李登輝執政的後果。

同樣的,民進黨執政剩下兩年,本來就應該對陳水扁政權和自己,做深刻的反省和定調。二八開、三七開,都可以。而陳水扁作為執政領導權的最高點,本來就應該 面對清算,不管是來自黨外的或是黨內的。四大天王與陳水扁的切割,本來就是應該的。只期待是有系統的、有論述的、有歷史證據支撐的切割。

民進黨一旦錯失了清算陳水扁執政功績的論述權,民進黨將在陳水扁任期屆滿後,重蹈被李登輝綁架的覆轍。

此外,從唐飛內閣、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到蘇貞昌,閣揆的替換也沒有做某種程度的清算、定調、給個說法,這也是民進黨批判能力減弱,政治領導缺乏節奏的現象之一。
這現象在馬英九八年北市執政即將卸任,民進黨中央卻未對馬英九市政功過做系統檢討批判;馬英九從政以來的黨國及兩岸論述的脈絡矛盾,民進黨中央卻毫無頭緒的狀況來看,我們可以預判:馬英九即將脫韁而跑,躲過有效批判了。


相關文章:
執政權力症候群
南朝士風和以致此?民進黨執政六週年哀語

2006-05-07

新潮流的偽善

新潮流賴清德抗議柯建銘的發言,怕黨高層為了安排葉菊蘭選高雄市長,而把陳菊搓掉。
賴清德認為不能違反黨內民主機制、按程序沒人登記初選才徵召。
賴清德說的都沒有錯。但是這是用形式主義來掩蓋派系利益。這是偽善的。

當政治辯護只能用形式主義當擋箭牌的時候,裡面就有很多偽善的成分存在。檢驗的標準就是「一致性」。
按程序,台北市長初選是沒有人登記。但是,勸阻別人登記(沈富雄)、透過程序阻攔別人登記(尤清),是不是也算是違反了民主機制?為何不見新潮流批判反 省?台北市黨部主委這幾個月以來未維持中立角色,新潮流為何噤聲?這種不批判,比「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的「過失犯」還要可惡,這是「不作為犯」。維護黨內民主機制和程序正義,可以有選擇性的嗎?
歷史不遠,去年縣市長選舉,羅文嘉取代李應元,李文忠為什麼沒意見?林佳龍選台中市長,為什麼不反彈?

柯建銘的回應以「個人意見」而非「高層」見解;不知道賴清德的選擇性批判是不是也是「個人意見」而非新潮流集體意見。

民進黨黨內提名程序早已為人詬病,但是這種形式主義的批判,並不能深層的檢討出黨內民主的問題。當然,如果形式主義者有一致性,我們認為還能在某種程度扮 演守門員的角色。然而,一旦是「形式主義加選擇性批判」,這種罪惡並不比「搓湯圓」還要高尚。兩者都背離的黨內民主的精神。

所以,要用什麼東西來解釋這種選擇性批判和不一致性?派系利益無法妥協而已!這,才是北高兩市的差別。